2021-4-10 | 教育相關
摘 要:摸仿功能和詮釋功能應該說是教學案例最基本的功能。在一般案例教學中,人們對于這兩類功能的作用比較重視。然而,對于教學案例中最具價值的創新功能即能力催生功能往往開發不夠。這不能不是案例教學中的一個缺憾。管理案例分析課程的開出,可以認為是對案例教學創新功能進行深度開發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對學生讀、寫、說和聽等管理能力外在形式的訓練,催生學生分析和解決現實管理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本領,使案例教學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為此,大有必要研究管理案例分析課程的教學技巧和方法,深度開發教學案例創新功能的規律和途徑,讓我們的案例教學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案例教學 創新功能 深度開發
一、“深度開發教學案例創新功能”內涵的闡釋
教學案例的功能,可以概括為三種:其一是摸仿功能;其二是詮釋功能;其三是創新即能力催生功能??疾靽鴥韧馄毡楸皇褂玫陌咐虒W法,在教學案例功能的開發方面,多半還停留在第一、第二種功能上。例如醫學院所使用的病例、軍事學院所使用的戰例,以及法學院所使用的判例,將這些作為過程已經終了的實際情況和材料提供給學生,目的在于讓學生去模仿,并讓學生在摸仿中獲得經驗和知識。這種案例教學,其教學案例所發揮的就是一種摸仿功能。在管理學科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對案例的運用,是在介紹和闡釋某種原理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原理,引用個別案例,通過案例的講授,使學生加深對某一原理的理解。這如同我們日常口頭表述中列舉相應例子以讓別人聽得更明白一樣。這種案例的應用所發揮的是案例的詮釋功能,教學案例在這里對管理原理進行詮釋,案例的作用即相當于一個“注釋器”。在案例教學中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借鑒,并加深對原理的理解,這都是必要的,也是對案例的一種很好地使用。但是,就其案例的功能來說,最具價值的應該說是案例的創新功能即能力的催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一最具價值的功能,我們主張進行深度開發。
開發教學案例創新功能的途徑之一,就是展開對教學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并將這種分析研究系統化、科學化和有序化。企業管理案例分析課程的開出,正是這一思路的具體實施。由本人主編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企業管理案例分析教程》一書,以及我們已經開出了多年的“管理案例分析”課程,再不是簡單地為說明一個管理原理,對某一個案例的偶爾應用,它而是面對實際,將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串聯起來,讓學生系統地熟悉、系統地學習,從案例模擬的管理情景中認識現實管理要素及其變化的規律,從中體會和領略管理原理、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藝。不僅如此,還要求學生在案例所給信息的基礎上,把握各種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其事物的本質,追尋最佳管理技巧、方法以至管理方案。顯然,這種案例教學的方法既不同于偶爾的案例運用,也不同于純實踐經驗的摸仿和總結;相形之下,這種系統的、大量的案例學習方式至少有兩個優勢:其一是,學生接觸的案例雖然是模擬的,但不是零碎、孤立和分散的,而是系統的、大量的,這就使得學習者接觸面擴大了,視野也開闊了,從而不會陷入經驗主義的俠義范圍之中,而能舉一反三,創造性地對待這些實際經驗;其二是,學生學習案例和對案例進行分析是在具有了一定理論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管理案例分析是在管理專業的高年級開設的課程,也即是說學生在這之前已經對有關管理原理有所了解和掌握,現在是通過大量的、系統地案例學習和分析使學生從總體上,從實際的運行規律上去認識那些管理原理和發現新的知識。這是在理論指導下的一種經驗總結,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認識活動;最佳管理方法、技巧以至方案的追求,是學生運用理論和知識對實際問題的化解,創新本領的訓練和展示,這即是教學案例創新功能的實現。教學案例這一功能的發揮,遠比提供一個可摸仿的范例,充當一個原理的注釋器其意義要大得多。
然而,系統地、大量地學習案例,深度開發案例教學法最具價值的創新功能,是需要有一套完整和可操作的程序和方法的,這也即是我們所說的案例教學法應用的規律和技巧。長期以來,正是在這個問題上難以突破,因此限制了案例教學法的充分運用。我們認為《企業管理案例分析教程》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就是她系統地總結了在以案例為學習對象的管理案例分析課程中,所應遵循的一些規律和必要的教學技巧。明確告訴教師如何運用案例進行施教,也告訴學生如何學習案例,從而使得教和學都有章可循。以此保證了案例教學系統、有序地進行和既定教學目的的實現。
深度開發案例教學法的創新功能還有不少新的途徑和辦法,《企業管理案分析教程》這本書以及開設“管理案例分析”課程僅是我們所作的一種探索、一種嘗試。但愿有更多的人來與我們一起來開發案例教學法這塊“風水寶地”,讓我們在培養現代管理人才方面走出一片新的天地來!
二、有關管理案例分析課程開設的基本依據
利用案例來訓練和培養學生,由來已久。時至今日,管理案例教學在國內外已有廣泛的研究和運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哈佛商學院,早在上世紀20年代,該學院首創和倡導了案例教學。到了40年代,哈佛已開始有了初具規模的包括案例的選題、搜集、編寫、應用、儲存、歸檔、注冊、審批、創新、發行、經銷、交換、版權保護等各方面在內的較完整的管理案例系統。案例法普遍運用于大多數管理課程的教學中,某些教授在一些高年級綜合性管理課程中,甚至把案例教學當作主要的或唯一的教學方式。
但是,我們開設“管理案例分析”課程的思路以及進行案例分析教學的實踐,并不完全是出于上述案例教學先驅者們的啟示,更直接的動力可以說是來自管理教學中我們自己要擺脫某種困惑的愿望和出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考慮。
毫無疑問,現在一些管理教科書都是前人和今人對管理科學所做出的某種描述和總結,它們當然是人類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作為管理,不論是管理主體還是管理對象,都離不開具有高度理性的人。人的思想和智慧的存在,使得管理問題變得格外復雜和艱難。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空前規模地發展,管理所面臨的環境與形勢也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變。管理教科書中所總結的那些原理、原則和方法,雖然也具有一定普遍的指導意義,但是面對瞬息萬變、頭緒紛繁的局面,管理者的勝敗,顯然又不是完全取決于對這些理論的了解,而是取決于審時度勢,剖析權衡,把握戰機,對癥下藥的工作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不是單從書本就可以得到的,而需要的是在實踐和經驗中的學習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