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優化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和促進西部產業結構升級,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關鍵一環,也是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所必備的條件[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0)將產業結構升級界定為:“在特定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資源條件下,按照一般的產業結構演進規律和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斷提高產業的結構層次和發展水平,以保證國民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一種經濟活動”。產業結構升級一般蘊含兩層含義:一是在增長過程中,農業部門份額的顯著下降,工業部門的比重明顯上升,服務業部門略有上升;二是工業部門內部的產業由低級向高級,由低勞動生產率向高勞動生產率,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發展變化過程。
經過第一輪西部大開發,中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比重有所降低,實力有較大增強;第二產業發展速度較慢,比重較低;第三產業比重相對穩定,現代服務業比重較低[2]。產業結構的轉變使西部經濟發展看到了希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西部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逐年下降,西部地區制造業在全國所占份額也在不斷下降[3]。相對于東、中部地區,西部工業增長較慢,導致西部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仍在下降。在工業內部,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工業生產能力在不斷向西部地區轉移,而制造業則進一步向東部地區集中,直接導致西部地區制造業在全國所占份額的下降。
當前西部并未完成產業結構升級,同時還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即東部勞動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產業有向西部轉移的趨勢。生態環境脆弱和水資源匱乏一直是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東部勞動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產業向西部轉移,無疑會加重西部生態環境的負擔,甚至會對西部地區帶來新的環境污染問題。當更加脆弱的生態環境反過來制約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時,西部很可能會陷入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難以協調的境地。在我國西部12個省份中,青海省是我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最具有西部特征的大省之一。該省荒漠化面積較大、侵蝕程度嚴重,且境內植被均屬于典型高寒類型,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另外,青海省所轄的三江源區,不僅是我國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保護區,一旦遭受污染,將會對整個流域造成影響。關注青海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及時監控和預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帶來的污染風險,對青海省和我國的發展都意義重大。因此,本文首先以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分析青海省產業結構升級的必要性,進而采用環境投入-產出模型[4-5]計算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帶來的污染物排放量,最后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過程中可能帶來的污染風險做了評估與分析,為西部的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參考信息。
1數據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研究采用的經濟與環境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青海統計年鑒》。經濟指標主要是人均GDP,1990-2010年GDP數據來源于1991-2011年《青海統計年鑒》,人均GDP數據基于當年人口數據匡算。環境指標包括廢水排放總量、SO2排放總量、煙塵排放總量。相關指標的統計直接取自2001-2011年《青海統計年鑒》。投入產出表中不同部門的數據主要從《青海統計年鑒》和2007年中國省級投入產出表獲得。投入產出表的部門主要被分為三大產業部門。其中,第二產業部門細分為采礦業、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非金屬及其他資源采選業、制造業、電、熱、氣的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建筑業,第三產業部門細分為交通運輸及倉儲業、教育以及其他服務業。
1.2方法
1.2.1經濟增長—環境質量回歸模型
環境經濟學討論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時常引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KuznetCurve,簡稱EKC)[6]。EKC是描述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水平關系的計量模型[7-8]。該模型指出,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曲線型關系。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程度較輕,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說,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9]。
1.2.2經濟—環境投入產出模型
傳統的投入產出表并沒有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計劃的研究當中,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西方一些經濟學家為了研究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將投入產出分析方法應用到環境保護領域,建立了一系列包括環境指標的投入產出模型。本研究將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的人力資本(教育)、交通、水電氣供應等部門從傳統的投入產出表中分離出來,并在投入產出表中的投入欄加上污染物產生欄目,相應地產生了資源使用及回用部門和中間產品生產部門污染物產生象限、最終需求領域污染物產生象限和污染物總排放量象限(表1)[10]。這種表式表達相對簡單,易于計算各個生產部門的廢物總排放量,分析經濟結構和廢物產生的關系。其中,qijp表示第j生產部門生產過程中消耗第i生產部門產品數量;Yip表示最終產出領域對第i生產部門產品的消耗量;Xip表示第i生產部門總產出;Zip為第j生產部門生產過程中的總投入量;Eijp第j生產部門生產過程中第i種污染物的排放量;Yiw為最終需求領域產生的第i種污染物數量;Xiw為各部門第i種污染物總排放量。根據表1,從生產平衡角度,可以得出以下平衡方程。
2青海省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性
2.1產業結構現狀
自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青海省三大產業產值均呈現加速上升趨勢(圖1(左)),產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圖1(右))。在產業結構調整下,青海省三大產業產值比重由2000年的15.2∶41.3∶43.5調整為2010年的10.0∶55.1∶34.9,而且,隨著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逐步降低,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逐年增大并超過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則一直處于較平穩狀態。可以看出,西部大開發以來,青海省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表現為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調整,第二產業比重與第一、三產業比重的差距日益明顯,呈現一、三、二產業比例由低到高的發展趨勢。依據克拉克定理,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移動,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11-12],當前,青海省產業結構正處在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的階段,產業結構調整與第三產業的關系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