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秦優10號是陜西省咸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雙低油菜雜交種,其親本為恢復系5009C、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2168A。該品種于2004年9月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2006年成為長江下游地區唯一通過國審的雜交油菜品種[1]。南通市于2006年引進秦優10號示范種植,推廣5年來,該品種在當地充分表現出其生物學特性、生態適應性,高產潛力得到了充分表達,成為農業推廣部門與植油農戶推廣種植的主要品種。2009年其種植規模達到全市油菜總面積的1/2,目前是南通市油菜生產中占比最大的主體品種。
1形態特征
該品種為半冬性甘藍型雙低雜交油菜。沿海旱作地區全生育期240d左右,熟期與秦優7號相當,比史力佳提早2d。幼苗半直立,葉色淺綠,葉大而薄,深裂葉,葉緣鋸齒狀,有蠟粉,花瓣較大、側疊,花色黃。耐肥性強,秋發穩健,春季長勢旺,莖枝粗壯,株高175cm左右。勻生分枝,一、二次分枝數分別為11、6個以上。單株有效角果數、每角粒數、千粒重分別為585個、19粒、3.3g,籽粒黑色。抗逆性強,2006年在啟東市兆民鎮試驗田,史力豐等其他5個品種的菌核病發病株率8%~17%,而秦優10號菌核病發病株率只有1.8%;平均莖粗達到3.1cm,同等肥力水平下,較其他5個品種多0.2~0.5cm。
2產量表現
2007年在啟東市兆民鎮布點示范,其中一塊連片的0.63hm2示范田單產為5085kg/hm2,最高田塊達到了5722.5kg/hm2。2009年通過對全市5個油菜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中8個千畝片的高產攻關田進行測產,包括秦優10號、秦優7號、史力豐、史力佳及華油雜9號在內的5個品種平均理論單產為3333.0kg/hm2,其中秦優10號產量居首位,達到3934.5kg/hm2。
3產品質量目標
2005、2006年農業部油料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秦優10號的成分進行測定,結果發現:芥酸含量分別為0.27%、0.20%,硫甙含量分別為27.97、29.06μmol/g,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NY415—2000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籽》[2]中規定的油菜籽中油的芥酸含量≤5%、硫苷含量≤45.00μmol/g的要求;含油量分別為42.80%、42.72%,油菜籽質量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油菜籽GB11762-89》要求。
4超高產群體結構指標
產量4125~4650kg/hm2,栽植密度8.25萬~9.75萬株/hm2,單株有效角果650~670個,實粒數19粒以上,千粒重3.5~3.6g。
5栽培技術
5.1育苗地選擇
選擇地勢較高、田面平整、土壤疏松、肥力較高、光照充足、排灌方便的生茬地塊。同時,生產中注意不要與其他十字花科作物輪作。
5.2苗床準備
播前進行深耕,耕深10~12cm,耕后曬垡,耬平田面。開溝作畦,四周圍溝寬、深分別為20、35cm,畦寬1.5~1.7m,畦長依面積而定,畦溝、深分別為20、20cm。底施充分腐熟的人畜糞肥、油菜專用復合肥(N∶P∶K∶B=9∶8∶8∶2)分別為22.5~27.0t/hm2、450~750kg/hm2,并反復碎土,達到土肥相融。每1hm2大田準備苗床0.15~0.18hm2,苗床與大田的比例為1∶6~7。
5.3播種
氣候正常年份適宜播期在9月15—20日。播前將種子與細土進行混拌,比例為1∶20,順畦勻播,苗床用種量7.5~9.0kg/hm2。為保證土壤墑情和提高土溫,播后平整土面,用遮陽網或農作物秸稈進行覆蓋。油菜生長過程中,發生干旱,為提高土壤濕度,保證一播全苗,應適時進行灌水,確保適墑播種。
5.4苗床管理
5.4.1科學管水。油菜生長過程中,應注意田間土壤墑情,當出苗后出現干旱,應在傍晚澆水,使畦面濕潤,為油菜生長提供較好的環境條件[3]。如采用溝灌抗旱,應速灌速排,等畦面濕潤后即將余水排干。
5.4.2間定苗。油菜進入二至三葉期時,視田間苗情進行間定苗,采取“去病留健、去弱留壯、去雜留純、去小留大”的原則,保苗留菜苗100~120株/m2。定苗后為促進油菜苗早發快長,追施薄糞水12~15t/hm2。
5.4.3化學調控。三葉期苗床用15%多效唑600~750g/hm2,或矮苗壯900~1050g/hm2,對水600~750kg/hm2進行葉面噴施。
5.4.4病蟲害防治。油菜病蟲害主要有白粉病、霜霉病、藍跳甲、蚜蟲、菜青蟲等,其中病害用50%甲霜靈750g/hm2或50%代森錳鋅1500~1800g/hm2,對水600~750kg/hm2噴霧防治;害蟲用10%吡蟲啉150g/hm2,對水600~750kg/hm2噴防。
5.4.5追施送嫁肥。移栽前1周,苗床追施尿素75~90kg/hm2作送嫁肥。
5.5移栽
5.5.1大田準備。具體如下:①開溝作畦。依據當地旱作地區特點,一般橫溝間距25m左右,溝寬30cm、深40~50cm,豎溝間距10m左右,溝寬30cm、深30~40cm。田寬60~80m開一豐產溝,溝寬50cm、深80~100cm。確保內外溝溝相通,豐產溝與河相通。②大田除草。移栽前3~5d,用20%敵草胺乳油3000~3750mL/hm2,或48%氟樂靈1500~2250mL/hm2,對水600kg/hm2進行噴防。雜草二至三葉期視情況再進行進一步化除,用24%烯草酮300~450mL/hm2、10.8%高效蓋草能300~450mL/hm2或10%喹禾靈525~750mL/hm2,對水600kg/hm2均勻噴霧防治禾本科雜草;闊葉草為主的田塊,可選用30%好實多750~825mL/hm2或油草雙克(17.5%草除•精喹禾乳油)1200~1500mL/hm2,對水450~600kg/hm2均勻噴霧。③施基肥。以含氮、磷、鉀、硼多元復合(混)肥為主。基肥條施油菜專用肥(N、P、K配比為9-8-8)(含硼2%)750kg/hm2,外加碳酸氫銨225kg/hm2、過磷酸鈣600kg/hm2、氯化鉀150kg/hm2。
5.5.2移栽。移栽前進行拔秧,拔秧時要求帶土護根,遇天氣干旱,于拔秧前1d進行澆水,以利于拔秧。當地在10月20—30日進行栽植較為適宜。可采取寬窄行移栽,大行0.8~0.9m,小行0.5~0.6m,株距0.17~0.20m;等行移栽,行距、株距分別為0.67~0.75、0.16~0.20m,密度7.5萬~9.0萬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