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機械原理是以理論力學等課程為基礎的,以研究通用機構共性為目的的基礎課程,也是機械類專業的核心課程。由于這門課具有理論性、綜合性、實踐性都很強的特點,許多學生由于前期基礎的不扎實,如理論理學的運動學知識,所以在學習中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是這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下面就我對這門課程的理解淺略地談談個人的體會和經驗。
一、啟發互動式教學
教學是一項多因素的活動,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是主導。目前大多數教學方法是注入式教學法,教師滿堂灌,一言堂,漠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能動性的培養。在啟發互動式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學習環境,以啟發性問題為載體,喚起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使學生進入有意識學習的心理狀態;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創新精神和自學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在本課程中,有理論教學,又有實踐和課程設計等教學環節,內容豐富,對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十分重要,互動式教學在課堂上的運用主要有啟發式問答和課堂討論等。
啟發式問答是指在講述的過程中把一些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引導學生分析解決。例如在講解構件的時候,結合內燃機的運動動畫,向學生提問內燃機一共有多少構件組成?從而引發學生對構件定義及類型的進一步思考和理解,加深其記憶。
課堂討論是指對于某些知識點,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或提出新問題,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在講解機器和機構的時候,向學生提問兩者與什么區別?機械式手表屬于機器還是機構?在講解運動副的時候讓他們歸納總結運動副的特點,加深印象,這樣在進行虛約束的講解的時候可以事半功倍。這樣的討論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又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和敢于懷疑的好習慣,并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比教師自己講授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興趣的調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源泉,所以在教授課程的時候要注意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對于機械原理來說,興趣的培養莫過于從緒論開始最好,晚了則學生進入狀態慢,影響后面的學習。由于機械原理課程是對機械類各專業的學生開的,所以男生占的比重最大,一般來說超過總數的5/6,相對于女生來說,男生的學習刻苦性要弱上很多,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緒論的講解上主要以面向男生為主,由于男生一般對軍事游戲興趣較大,所以在緒論中可以適當的加上一些弩、槍的機構原理,結合動畫將各種機構的工作過程進行講解,當看完以后學生表現出明顯的興奮和好奇。
三、創新實驗的利用
機械原理是一門原理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如果學生有過實踐經驗,那么在講解原理的時候更容易理解,但是現在的學生比起以前的學生,“眼界”開闊很多,但實踐經驗相差大多,曾對教授的學生做過調查,120名學生見過縫紉機的只有5人,能回憶起公交車開關門機構的一個沒有。創新實驗由于可以隨意的搭建機構,并且可以用電機帶動機構運動,所以在教學中具有比動畫或錄像更直觀的效果,這樣就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實驗形式,可以在相關課程講解以前進行參觀。
例如在平面連桿機構學習以前,組織學生對搭建好的連桿機構進行參觀,每組人數不宜多,3~5人最宜,將急回特性(極位夾角)、死點等概念融進展示的機構中,這樣在講解概念的時候,由于學生已經有過直接的感受,所以更容易理解接受。
四、多媒體與板書的結合
機械原理中有許多復雜且涉及動態的分析過程,比如齒輪,若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則很難講解清楚,不利于學生理解,所以應采用多媒體教學,讓這些機構運動起來;另外,多媒體課件在機構的變異演化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現在在教授機械原理的時候,幾乎全都采用多媒體教學,而忽視了板書的作用。通過比較發現,在講解重點、難點的時候,采用多媒體演示、板書闡述強調的結合方式,比單純的采用多媒體效果更好,一方面板書利于學生歸納重點,另一方面板書的時候,教師的語速會放緩,利于學生的記憶理解。
五、課外知識及課堂氣氛
教師除了掌握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外,還要經常參加到工程類課題的研究中去,只有在實踐中得出的結論,講解起來才會生動精彩,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
課堂氣氛的調節也是必須注意的事情,現在很多的學校采用兩節小課連上的形式,對于機械原理這種原理實踐強的課程,學生極易感到疲勞,一般在這個時候一個小的笑話,或者一個隨機的提問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結 語
機械原理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研究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對任課教師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教學方法需要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實踐和檢驗,也需要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從而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