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指標,于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威廉(William)及其博士生瓦克納戈爾(Wackernagel)1992年提出,它是基于土地面積量化可持續發展的指標之一,通過核算人類生產生活活動所需的真實生物生產面積,與其該區域所提供的生態承載力相比較,判斷該區域是否處于生態承載力范圍內[1]。本文通過對生態足跡動態發展分析,研究安順市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根據該區域資源環境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加強人們對資源環境保護的意識,高效利用現有資源,采取相應措施,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實現喀斯特山區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生態足跡計算方法
參考相關文獻[2-6],諸多學者在其文中都討論了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在生態足跡計算中,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量被折算為耕地、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化石能源地等六類基本的生態生產性面積。支持某一地區人類消費所需的六類生態生產性土地中的任一類的面積Ak,式中:aki,cki和yki分別表示屬于第k類土地的第i種消費項目的人均土地需求面積、人均消費量和世界平均生產力。六類基本生態生產性土地中能源用地是間接的,為抵消能源消費產生的排放所造成的環境破壞,一種考慮是需要留有足夠的森林來吸收排放廢氣(主要為二氧化碳)。因此,能源消費的生態足跡一般都換算為用于吸收其二氧化碳排放的森林面積,故對能源消費項目而言,上式中cki指能源消費項目(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水電以及凈進口工業品攜帶能源等)的人均消費;yki指能源消費項目的世界平均足跡。所研究區域實有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可視為區域的生態足跡供給量,由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狀況不同,具有可比性,需要對不同類型的土地面積進行換算,換算系數即為“產量因子”。一個國家某類土地的產量因子是其平均生產力與世界同類土地的平均生產力的比率。將研究對象實有的六類土地的人均生態生產性面積sk分別乘以相應的等量因子γk和產量因子λk,然后求和就得出人均生態足跡供給量ec,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要維持某一物質消費水平下的某一地區人口的持續生存必需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即為生態足跡,這是生態足跡的需求,而自然所能提供的為人類所利用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面積即為生態足跡的供給。從需求面計算生態足跡,從供給面計算生態承載力,通過這兩者的比較,評價研究對象的可持續發展狀況。
2喀斯特山區生態足跡動態分析
安順市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區,以安順市為例,收集2001—2008年安順市土地詳查與變更數據[7]、歷年的統計數據資料[8]、農村經濟統計資料、生態環境等多方面資料,對安順市進行生態足跡動態分析。
2.1安順市歷年生態足跡消費(供給)計算與動態分析
生態足跡消費(供給)計算資料來源于歷年《安順市統計年鑒》[9],對于年鑒中未找到的數據,結合相關部門查找或序列估計。通過表1結合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及人口數據,根據公式(1)(2)(3)計算安順市歷年六類生物生產性土地的人均生態足跡消費情況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人均生態足跡消費變化較供給明顯,尤其是化石能源地的消費足跡增加最快,其絕對值由2001年的0.3293hm2•cap-1,上升到2007年的1.2540hm2•cap-1,增加了2.80倍,化石能源地的足跡占總足跡的比例由2001年的47.69%上升到2007年的68.20%;耕地和林地的人均生態足跡消費,基本持平,變化不明顯;草地、水域、建筑用地總體呈上升趨勢,2007年絕對值是2001年的2倍左右。對人均生物資源生態足跡消費總和從2001年0.3588hm2上升到2007年的0.5805hm2,增加了0.2217hm2,安順市生物資源生態足跡消費的增大源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增加了對肉蛋奶的消費量;對人均能源資源生態足跡消費總和從2001年0.3317hm2上升到2007年的1.2582hm2,增加了0.9265hm2,能源資源生態足跡消費的大幅增加,源于近年來收入水平提高,私家車輛不斷增加,導致消費石油與日俱增。資源生態足跡消費的增加卻給土地生態承載帶來巨大的壓力,致使土地資源難以可持續利用。在人均生態足跡供給組成中,由表2可看出,總體變化不大。2001年以來耕地的供給能力呈下降的趨勢,主要原因是受到退耕還林的影響;自2001年以來,大量耕地退耕還林,使供給量有所增加,由于林地產量低,供給能力波動不大。草地的供給能力呈減少趨勢,因為農業結構調整,使部分草地轉變為耕地,而使草地的供給能力降低。對于水域、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地的供給能力自2001年來都呈增加的趨勢,但變化幅度微弱。
2.2生態承載力動態發展趨勢
對表2的數據進行匯總,根據生態足跡的相關計算方法,計算得到安順市總人均生態足跡消費和人均生態供給,在總供給中扣除了12?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得到安順市生物生產性土地的人均生態承載力,2001—2008年的數據匯總于表3。從安順市2001—2008年的人均生態足跡和人均生態承載力對比(表3)分析得出,人均生態足跡總體趨勢在上升,2001年其值為1.0059hm2•cap-1,而2007年為2.4755hm2•cap-1,相比多了1倍多,由于2008年人口數據的減少,故人均生態足跡較2007年減少;與此同時,人均生態承載力變化幅度不明顯,2001年其值為0.4622hm2•cap-1,而2008年為0.4478hm2•cap-1,略呈減少趨勢;安順市歷年的人均生態足跡均出現赤字,并且逐年呈增加趨勢,土地利用處于一種不可持續的狀態。2008年總人口為256.41萬人,其生態赤字總量達到4908109hm2,是安順市的國土面積925306.3hm2的5.3倍,大大超出其可承載的能力范圍。安順市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給自然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其對環境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2.3萬元GDP生態足跡動態分析
國內學者徐中民等將GDP和生態足跡這兩個指標結合,通過計算“萬元GDP”所占用的生態足跡來評價區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利用效益,“萬元GDP”所占用的生態足跡(EFE)=區域生態足跡總量(EF)/該區域GDP總值(GDP)。結果表明萬元GDP所占用的生態足跡量越小,資源的利用效益就越高;反之,則資源利用效益越低。經研究安順市2001—2008年間每萬元GDP所消耗的生態足跡如圖1,可分為兩個階段,以2004年為轉折點,即前階段為2004年之前EFE為上升趨勢,2001年EFE為3.9016hm2/萬元,2004年為5.7462hm2/萬元,說明此期間資源的利用效益越來越低,主要是由于化石能源地資源的利用較弱;而后階段2004年之后,到2008年EFE降為3.5838hm2/萬元,呈下降趨勢,反映了安順市在2004年之后土地資源利用方式逐步由粗放、消耗型轉為集約和節約型方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