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學理論論文
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文化全球化也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是人類文化生活的客觀存在。原因就在于文化一旦產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沒有文化交流,就沒有文化發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無論誰都擋不住(季羨林,2004)。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髓和靈魂,而作為文化要素之一的文學是文化的載體,折射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因此,文學作品的翻譯、輸出在傳播民族文化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二、文化全球化為中國文學作品
輸出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文化全球化是人類文化生活的高度社會化狀態,是人類的文化行為超越民族國家疆界的大規模活動,是各種文化要素(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思想理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交流,是民族文化的高度相互依存與融合(張森林,2007)。全球化使我們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人都進入了一種以市場為主宰的經濟大循環之中,在這樣一個大的國際循環中,抓住機遇就有可能迅速發展,反之就必定會成為全球化的犧牲品(王寧,2001)。文化全球化的到來,給中國的大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愿望也日漸強烈,國外掀起了“漢語熱”。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制定了《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及《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走出去發展規劃》,旨在提升我國新聞出版業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讓世界更真切地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2006年國新辦與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推出“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2009年我國設立“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工程”,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了“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011年參加了法蘭克福書展,2012年參加了倫敦書展,這些舉措有力的推動、促進了中國文化的輸出。文化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在給中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民族文化必然會受到文化全球化的沖擊,各種文化思潮一涌而來。我們要在維護中國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擴大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
三、中國文學作品輸出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的翻譯活動源遠流長,用文字記載的翻譯始于佛經的翻譯,從漢末開始一直持續到宋初,南北朝時期達到鼎盛,成為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以及“五四”時期的西學翻譯促進了第二次和第三次高潮的出現,推動了中國翻譯事業的蓬勃發展。然而在這幾次翻譯高潮中,主要的流向還是外譯中,而中譯外始終處在次要的地位。如今,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在國際舞臺上所發揮的作用也隨之越來越大,但是文化輸出卻一直處于逆差的狀態。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指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版權貿易逆差情況大為改觀,2010年全國共輸出出版物版權5691種,引進出版物版權16602種,版權貿易逆差從“十五”末的7.2∶1縮小到“十一五”末的2.9∶1,五年間版權輸出總量增長275%。但總體狀況仍未根本改變,輸出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版權數量仍然偏少。
因此,改變版權貿易逆差的狀況,扭轉文化輸出赤字的局面,已經成為許多專家學者的共同心聲,然而,中國文學作品的輸出并非易事。國內著名翻譯家除了楊憲益、戴乃迭、蕭乾等人外寥寥無幾,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現象。譯文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如果優秀的文學作品由于譯介的水準問題,讓外國讀者誤讀,小而言之,偏離了文學譯介所要達到的標準;大而言之,對國家、民族的文化形象會造成一定的損害(陳嵐,2008)。國外著名的漢學家、翻譯家中,葛浩文(HowardGoldblatt)是近年來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數量最多、貢獻最大的西方學者,在30多年的時間內翻譯了40多部中國文學作品,他的譯作深受西方讀者的歡迎,提高了中國作家和作品在美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然而,漢學家由于缺乏對小說中一些具體的民俗民情的深入了解,也會產生一些明顯錯誤的譯文(陳嵐,2008)。例如,葛浩文教授在翻譯老舍的《駱駝祥子》時,由于對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了解得不夠透徹,譯文中也同樣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四、中國文學作品輸出的對策分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旗幟。身處文化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對策,形成自身的文化優勢,有效地抵制文化霸權、文化帝國主義。
首先,加大財政方面支持的力度。政府已經制定了相關的規定,接下來要加強監督,加大財政支持的力度,比如,建立翻譯培訓基地,定期對譯員進行培訓;利用網絡資源,搭建譯者互動平臺,方便譯者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經驗。對資助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的捐贈人或者捐贈單位給予個人所得稅或者企業所得稅減免優惠。對于表現突出的譯者給予獎勵,提供出國深造的機會,著名的翻譯家錢鐘書、林語堂、蕭乾等人都有過留學或海外生活的經歷,在真正的英語環境中接受過語言的熏陶,切實提高了英語運用水平。此外,要逐漸形成完善的多渠道的資助體系,資金扶持可以有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多元化的形式,實行全民動員。
其次,實現中西合璧,強化中外譯者、翻譯機構、出版單位的交流合作。國內翻譯家與國外漢學家、翻譯家聯手,國內外的翻譯、出版機構合作,組建一支掌握雙語和雙文化的高水平的翻譯隊伍。
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一方面,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促進了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中國的文學作品也會對英美國家的文學創作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再者,國外的翻譯出版機構更了解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心理期待,因此,這種合作共贏的設想是完全可行的。
第三,高校改革翻譯教學,改變學術界對翻譯成果的評價。高校是培養翻譯人才的搖籃,然而在翻譯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材編寫、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高校翻譯教學呼喚改革的到來。同時,譯著在好多高校是不計入學術成果的,正如陸谷孫(2010)老先生所言:“天上九個繆斯,無一職司翻譯;地下學人萬千,皆視譯事為末技。天眷人顧兩闕,譯人唯有自娛自愛自尊自強。”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到譯者從事中譯外的熱情和譯文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