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語言文化
一、語言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語言的一個基本的、客觀的屬性,是語言學中存在的固有現(xiàn)象。語言,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的進化發(fā)展中,在對世界有了認識與思考以后開始出現(xiàn)的一種用以記錄和表述世界的工具。在客觀世界里,被描述的事物既有具體的、可計量的,也有抽象的,不可被計量的。這就意味著一些客觀存在的事物無法用具體的、量化的標準來進行描述,于是,即便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也出現(xiàn)了“不確定”。這種“不確定”帶來的就是語言的模糊表達,模糊語言也就應(yīng)運而生。語言的模糊性,并不是語言系統(tǒng)中的一個缺點,相反,這種模糊性使語言的表達更具有彈性,豐富了語言表達的構(gòu)成與層次。[1]
特別是當語言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且需要將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語言的模糊性就變得更加復(fù)雜。在文學作品中,除了原有的單一語言的模糊性外,還表現(xiàn)在字句、文章的內(nèi)涵與外延的擴散性上,這種更加抽象的語言表達方式使語言的模糊性變得異彩紛呈,更加的不可控。這樣也就加大了文學作品翻譯的難度。如何在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中,把握好語言的模糊性與文學作品表達的精準性之間的平衡,是我們在文學翻譯中一直努力追求的效果。
二、文學語言模糊的層面
文學作品,從細化來看,還是由不同片段、篇章的文學語言組成,文學翻譯中的模糊性,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文學語言的模糊性導(dǎo)致的。要完成一個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對于翻譯者來說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和考驗的工作。總的來說,文學語言的模糊性又能夠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用詞的模糊性。用詞的模糊性,不是指單純的詞語本身表達的模糊性,不是我們在上文中所說的“不確定”[2]。它的重點在于是“用”的過程中加重或者是凸顯了語言的模糊,也就是作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刻意的“模糊”。這種用詞往往是一種修辭手法,為了達到作者內(nèi)心預(yù)設(shè)的效果而有意為之。這種表達方式在我國古代的婉約派作品中非常常見,例如“疑是銀河落九天”“輕舟已過萬重山”等都是這種表達方式。句中的“九”與“萬”從數(shù)量關(guān)系上看本身是確定的,是不模糊的,但是作者具體地用到詩句中的時候,就明顯地出現(xiàn)了夸張,達到了一定的修辭效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用”詞的模糊性,在當代中外的文學作品中都非常常見。
第二,句意的模糊。語句是組成文學作品的重要單位,文學語言的模糊還表現(xiàn)在一個句子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效果。特別是在文學作品翻譯中,這種句意的模糊既是為翻譯轉(zhuǎn)化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同時又是對翻譯者功力的考驗。例如,對“yesterdayishistory,tomorrowisamystery”這句話進行翻譯,從字面上看,我們能夠通俗地將這句話翻譯成“昨天是歷史,明天是謎團”,從句意上講,這樣翻譯是能夠滿足作品表達的要求的,但是卻毫無文學翻譯的美感,過于僵硬和死板。
[3]在這種具有可擴充空間的文學翻譯中,句意的模糊往往是作者為了表達一種感慨或是情緒。就如同智利著名的詩人聶魯達認為,詩歌本身就不是能夠用語言來解讀的。如果用語句來解讀詩歌,就喪失了詩歌存在的價值與美感。所以對于這種文學語句的模糊,我們可以適當?shù)仂`活處理,可以將例句翻譯成“逝者長已矣,來者猶可追”,更具有文學表達的效果。
第三,意境的模糊。相對于前兩個層面,意境的模糊意味著作品本身已經(jīng)到達了一定的表達高度,每一個讀者在作品中能夠找到不同的,能夠與自己的心靈發(fā)生碰撞的文學閃光點,這是一些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作品都具備的一個普遍性特征。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能夠達到這個效果的在筆者看來首推《紅樓夢》。當代作家王朔對中國文學有一個很客觀的評價就是,《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標桿,在此以后的作品雖然有了老舍的《家》《春》《秋》這樣的系列佳作,但是從文學價值上看還是不及前者。意境的模糊,在《紅樓夢》中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正是因為這種模糊,所以在這部作品以后中國有了“紅學”這一個特殊的文學研究學派,而且即便是到了今天,這種探索作者當年寫作時的境況以及窺探這部作品所表達的現(xiàn)實背景的渴望,依舊沒有削弱。
這就是文學作品意境的模糊所創(chuàng)造的魅力與價值。
三、文學翻譯中的語言模糊問題
在上文我們已經(jīng)分析了語言的模糊性以及文學語言模糊的層面,這兩個部分都是導(dǎo)致文學翻譯中存在語言模糊性問題的重要原因,但是并沒有涵蓋文學翻譯語言模糊的所有問題。具體到文學翻譯工作中,語言模糊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學作品源語言的模糊性。文學翻譯,通常是對一個作品進行不同語種的轉(zhuǎn)化,例如將英文作品翻譯成中文作品,將中文作品翻譯成英文作品等就是屬于此類。在文學翻譯過程中會出現(xiàn)語言的模糊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原作品中源語言本身存在模糊性。[4]
這種源語言的模糊性,就包括了我們上文所提到的語言本身的模糊屬性以及文學語言中存在的不同模糊層面。對于這個問題,有一個最為簡短的總結(jié)就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在全世界廣為流傳,我們暫不說經(jīng)過翻譯以后的莎翁作品對世界讀者產(chǎn)生何種影響,僅僅局限于原版的莎翁作品,也就是未翻譯的英文作品,不同的讀者對于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就是不同的。一個文學作品,如果讀者獲得的感受是千人一面,那么這個作品的內(nèi)涵與外延都是應(yīng)當受到質(zhì)疑的,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其內(nèi)涵可能集中在某一個問題上,但是其外延通常極具擴散性,每一個讀者都能在作品中體會和領(lǐng)悟到不同的東西。
而能夠讓翻譯者進行翻譯的文學作品,通常就是在源語言的閱讀者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被認為是佳作的作品。這就決定了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作品源語言的模糊性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這個模糊性恰恰也是這部作品被公認為優(yōu)秀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完全地忽視這種模糊性,刻意地準確,也就是改變了原作品的內(nèi)容。翻譯者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妥善地處理這種模糊性與翻譯表達的準確性之間的關(guān)系。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