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公共管理
一、長江流域水利發展歷程及特點
1.戰后水利恢復期
新中國成立前,長江河道長期失治,堤防殘破不堪,水利設施寥寥無幾且殘缺不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長江中下游還遭受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因此,20世紀50年代(具體時間為1949—1957年)為戰后水利恢復期。治國必先治水,這個時期長江水利工作首要目標是整治江湖和減輕水患,通過構筑堤防來保護沿江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基本安全,重點是兩湖治理和長江中下游蓄滯洪區建設,這些防洪基礎工程建設為抵御1954年大洪水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在重點河段布設了基本的水文觀測設施,籌備組建了長江水利委員會,專門從事長江治理開發工作。這個時期國家水利建設投資較少,主要是依靠當地群眾的廣泛參與和艱苦奮斗。大部分工程都是最為基礎的土方挖填,靠的是群眾艱苦勞動和肩挑背扛。
2.農田水利改造期
20世紀60—70年代(1958—1977年)為農田水利改造期。三年自然災害發生后,為解決糧食生產安全問題,在“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思想指導下,長江流域掀起了農田水利改造高潮,興建了大批中小型水庫、灌溉渠系和抽水泵站,初步保障了灌區糧食生產的用水安全,同時城鎮供水基本得到了保障。在這個時期,小型灌渠主要依靠生產隊農民和農場職工的水利歲修,中小型水庫則是通過集體出工和大會戰的形式來建設。開始有輕型機械參與施工,有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設計,但工程技術含量不高,施工質量難以控制且缺乏規范化的水利建設管理。
3.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期
20世紀80—90年代(1978—1998年)是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期。改革開放后,重點加高加固荊江大堤等重要堤防,以提高防洪安全保障;同時為了加強水電開發,按照《長江流域綜合規劃》,流域內開始建設一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如葛洲壩、丹江口和隔河巖等等。在這個時期,工程建設以國家投資為主,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均以專業人員為主,建筑材料以混凝土為主。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重型設備和大型施工機械大量被采用,工程規模大,技術含量高,質量管理規范,特別以三峽工程建設為標志,大量科技難題被攻克,長江水利工程建設進入了技術成熟期。
4.水利建設與管理全面發展期
新時代(1999年至今),長江流域進入了水利建設與管理全面發展期。1998年大洪水之后,國家加大了對長江堤防工程的投入,長江上游大型水電工程建設也進入了高潮期。在這個時期,水資源調控和水生態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洪水資源利用和抗旱減災統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跨地區跨流域調水和節水并重,長江水利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流域水利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僅僅是工程建設的自身技術問題,更多的是工程的安全運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水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水及自然的協調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具有復雜的系統特征,流域管理開始面臨更加專業化、綜合化、全面化和科學化的發展要求。
二、長江流域水利發展規律認識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過去,人們對水的認識不全面、不科學。首先是存在“非利則害”的二元對立思想,導致在水利建設中一直比較被動,總是在國民經濟建設受到水制約時或者是發生了重大自然災害之后才重視水利基礎建設;其次對水的系統復雜性認識不夠全面,當費勁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后卻發現由此產生了其他問題,顧此失彼,缺乏統籌兼顧。
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自然界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具有多重屬性,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自然屬性、資源屬性和社會屬性。從水的自然屬性來看,水是生態之基;從水的資源屬性來看,水是生產之要;從水的社會屬性來看,水是生命之源。在水利工作中,經常提及的“工程水利”“資源水利”“生態水利”“民生水利”“數字/智慧水利”等用語,有其內在的特殊涵義,反映了水利工作者在不同階段、從不同側面對水利建設的認知。
“資源水利”強調水的資源屬性,指出水是一種有限的且應該是有價的自然資源和商品,應注重節約與保護水資源,做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且應注意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質量和效益。“生態水利”強調水的自然屬性,水是生態系統賴以存在的基礎,不僅要保護好水環境,還應保障生態用水安全,修復或恢復水生態系統,水利工程建設應協調好與水生態之間的關系。“民生水利”強調水的社會屬性,水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求,水利工作應重點關注人們的飲水安全,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宗旨,水利發展要注重公平和公益性。“工程水利”在這里專指大中型水利工程,則是強調在水利發展中,大中型水利工程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是興利除害的重要工程措施。“數字/智慧水利”則是強調以計算機、信息網絡、物聯網、智能自控等高新技術來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既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又強調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
對新中國成立后長江水利發展階段進行歸納,其規律可概括為三點:①從滿足民生及社會需求角度看,長江水利發展由最初滿足民眾基本需求的民生水利發展階段,逐步進入滿足社會發展較高需求的工程水利發展階段,而今重點又回到民生水利發展,當然這個階段的民生水利發展質量和效果肯定是要好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生水利發展階段,從而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規律,這也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②從發展形式看,由單一的主導式發展模式向多元化的全面發展模式演變,到目前的民生水利、資源水利和生態水利交叉融合發展,工程水利與數字/智慧水利相結合的軟硬件并重發展。③從人與水之間關系來看,由約束水開始向約束人轉變,由過去的極端化方式(防洪絕對安全、水資源大量無序開發),開始注重人水和諧和資源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