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畢節試驗區是胡錦濤總書記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時親自倡導,并經國務院于1988年6月批準建立的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試驗區,位于貴州省西北部,東鄰貴陽市和遵義市,南接安順市和六盤水市,西與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北與四川省瀘州市接壤,轄7縣1市,是川、滇、黔三省要沖。畢節試驗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位于東經103°36′~106°43′,北緯26°21′~27°46′,總人口833.8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2.67%。區內海拔457~2 900.6m[1],屬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原過渡的斜坡地帶,素有高寒山區之稱[2]。境內碳酸鹽巖溶分布面積達62.5%。全區土地面積26 853km2,耕地39.45萬hm2,林地122.7萬hm2,未利用地43.28萬hm2。大部分地域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0.5~15.1℃,年降雨量854.1~1 444mm,境內有天然草地49.8萬hm2,灌木林地38.6萬hm2,宜牧荒山荒坡和林間草地22萬hm2,人工種草保留面積4.67萬hm2,生長3 800多種植物,可用作飼料的有45科387種,其中主要牧草有136種。
畢節試驗區畜牧業發展歷史悠久,畜禽品種資源豐富,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馴養了許多優良地方畜種,如可樂豬列入《中國畜禽品種志》,威寧黃牛、威寧綿羊、威寧雞、烏蒙烏骨雞列入2007年農業部新擬定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威寧黃牛、威寧綿羊、貴州半細毛羊、貴州黑山羊、可樂豬、威寧雞、烏蒙烏骨雞、織金白鵝列入《貴州省畜禽品種志》;新發現地方品種資源2個,其中:畢節黑馬羊已注冊商標,糯谷豬正在擴群;引進的優良品種中,牛主要有西門塔爾、利木贊、安格斯、黑白花奶牛、摩拉水牛,豬主要有長白(藍德瑞斯)、杜洛克、約克夏、漢普夏、皮特蘭,羊主要有波爾山羊、考力代羊、羅姆尼羊,雞主要有江西麻雞、福建青腳雞,鵝主要有萊茵鵝、獅頭鵝、皖西白鵝。畢節試驗區的畜牧業是畢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區內畜牧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為促進畢節試驗區畜牧產業盡快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五個100億工程”的重要產業,進一步促進牧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筆者就畢節試驗區生態畜牧業發展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和體系建設等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畢節試驗區畜牧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1畢節試驗區畜牧業現狀
1.1家畜的分布及存欄量
據畢節地區統計年鑒2010年資料(表1):畢節試驗區全區家畜存欄總數為504.76萬頭,其中,威寧145.75萬頭,占全區總數的2 8.8 8%;畢節市79.13萬頭,占15.68%;赫章63.34萬頭,占12.55%;大方49.25萬頭,占9.76%;織金47.19萬頭,占9.35%;黔西43.50萬頭,占8.62%;納雍42.41萬頭,占8.40%;金沙34.19萬頭,占6.77%[3]。生豬養殖較多的縣有威寧縣、畢節市和赫章縣,分別占生豬總存欄量的27.06%、18.13%和10.70%;養牛較多的縣有威寧縣、畢節市和織金縣,分別占牛總存欄量的23.31%、14.28%和12.81%;養羊較多的縣有威寧縣、赫章縣和納雍縣,分別占羊總存欄量的46.35%、24.71%和9.59%。
1.2家畜的結構
從表2看出,2010年畢節試驗區家畜總數中,生豬占63.06%(居首位),牛占18.45%,羊占14.86%,馬占3.62%,充分體現生豬是基礎,牛、羊是關鍵的養殖態勢。各縣(市)家畜的結構由于各自所處的生態環境不同而有差異。
1.3家畜生態類群特征由表3可見,各縣(市)家畜按一定生態類群序列特征混合并存發展,呈一定規律。威寧、赫章以羊生態適應指數最大,說明其畜牧業是以羊為主體,這與威寧、赫章的海拔相對較高,
氣候寒冷,適合綿羊生長,同時有豐富的草地資源和灌木林地的生態環境相適應。牛在織金、黔西的生態適應指數最大,因其地形相對平坦,耕地、水田面積較多,既需要牛作為役力來源,同時農作物的秸稈和副產品又能為牛提供豐富的飼草來源。生豬在畢節市的生態適應指數最大,因為畢節是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川黔貿易的集散地。威寧縣豬的生態適應指數僅次于羊,居第二位,但縱向比較,存欄數60.84萬頭居全區第一位,比畢節市50.47萬頭多10.37萬頭,因威寧縣養豬的飼料來源有淀粉含量豐富的馬鈴薯,加之有放牧飼養的習慣,因而豬只后腿豐滿、發達,體脂硬白,是制作火腿的上好原料,消費拉動養殖,所以威寧縣豬的養殖仍占有很大比重。縱觀各縣(市)養殖實際與自然生態條件,畢節地區的家畜養殖基本符合資源生態學原理。
2畢節試驗區畜牧業發展的障礙因素
畢節試驗區畜牧產業發展方向正確,基礎扎實,政策優越,發展前景好,但結合實際深入分析,仍存在以下障礙因素。
2.1畜牧產業自身發展脆弱
畜牧產業既是一個綜合性、復雜性、系統性融合為一體的優質高效產業,又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產業,在發展中存在自然風險、疫病風險、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等。
2.2規模化程度低,結構不合理
農戶居住分散,小而全、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仍沒有根本改變。規模養殖場(大戶)牲畜飼養量僅占畜禽飼養量的2.3%,小區養殖戶僅占0.3%。據2010年畢節地區統計年鑒數據,一是畜種結構不合理:畜禽飼養總數中,豬、牛、羊、馬分別占63.06%、18.45%、14.86%和3.62%;二是畜群結構不合理:豬、牛、羊、馬的能繁母畜僅占10.42%、38.74%、45.14%和33.45%;三是肉類結構不合理:肉類總量中,豬、牛、羊、禽肉分別占84.40%、6.89%、1.69%和5.98%;四是家禽比重小,發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