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當代文學論文
“蒼茫的若爾蓋草原,狼族即將被人類趕盡殺絕。一只絕望的母狼為了與人類做最后的抗爭,不惜帶著一窩幼崽服毒自盡。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僅存的一只小狼被來到草原寫生的李微漪救起,帶回了城市。”———《我家小狼初長成》的作者李微漪講述了小狼的故事,讓閱讀者感受生命的神秘與神圣,也讓閱讀者對生態理論、生命價值、善與惡具有更多的別樣體驗。不同于《狼圖騰》對狼族的直奔主題的旁觀者的謳歌贊美,《我家小狼初長成》作為李微漪撫養小狼成長的實錄,進入小狼的內心世界,更具有現實感,體現了對生命對生態更開闊的視閾;同時,正如作者在扉頁上寫道:“將一個由人類撫養的狼孤兒送回族群,是一種史無前例的奇妙傳遞,是一種誠心與狼握手言和。”從這樣意義上,《我家小狼初長成》現實故事里又蘊涵了生態倫理的寓言意味———“救起帶到城市”到“送回狼群”的過程,充滿了動人心魄的細節,讀來讓人涌動著生命的感動。在本書的前言中,作者從“生態”一詞的希臘文語源分析,指出:“‘生態’一詞原本來源于ECO,即‘家’‘住所’之意。在草原度過的大半年里,我深深體會到了‘家’這一詞的沉重含義。這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家園。”
一、生態崩潰———小狼出世的殘酷之境
在書中,作者寫出了生態崩潰造成的殘酷之境,既有人類對自然資源涸澤而漁造成的草原荒漠化、動物生存環境日趨惡劣的嚴酷現實,也寫出了人類貪婪無度造成的惡的膨脹造成的人類自身社會生態環境的嚴酷。在中國最美麗的草原濕地,密如織網的鐵絲圍欄被人類占據,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出沒的區域被牧場包圍。人類墾殖、近親繁殖、疾病和自然災害使野生物種瀕臨滅絕。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退化和喪失,食物的短缺,過度放牧的家畜與狼群爭搶同一塊土地,導致人狼之間的激烈沖突。小狼的故事就在這樣的背景中展開。殘忍的四月,一對狼夫婦生育了第一窩小狼,他們想盡辦法要讓洞里的六條小生命看見草原上的第一縷陽光。草原生態的惡化讓公狼的覓食成為難題,“多少天沒有飽飽地吃過一頓了,母狼的乳汁少得可憐,沒睜眼的小狼崽們餓得嗷嗷直叫,小狼們一出生,饑餓就如影隨形”,“公狼在草原上一次次徒勞地狩獵,然而饑惡卻像揮之不去的魔鬼糾纏著這個脆弱的狼家庭,如果再沒有食物,他們將失去一個個新生的幼崽。”公狼鋌而走險去牧場偷羊,成為“一張晾曬在骯臟墻壁上的狼皮”。母狼無法忍受懷里嗚咽的小生命跟她一起挨餓,潛入牧場,被牧民投毒,而獵人們找到了狼窩,“六只還未睜眼的幼狼擠在狼洞中瑟瑟發抖”,母狼死后,小狼崽們被牧民裝進麻袋,帶回了牧場。小狼初生就遭遇這樣的慘烈之境。而遭遇這樣慘烈之境的背景就是草原生態的惡化。在書中,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觀的細膩描寫反映了草原現狀和作者的生態觀。
二、撫養幼狼———人類的反省與救贖
牧民在書中描寫得不多,但每一個都有個性,“老阿爸”的形象具有符號意義。他內心的掙扎和痛苦,表白了生態惡化中人類糾結的罪惡感和贖罪心理。而作者撫養幼狼的行為,更是人類自我救贖的寓言。而這一過程的推進,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也在變化中。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寫到的:“起初,我只打算對一個特殊而又壯美的生態系統做一個簡單的記錄,但很快,我覺得之境的靈魂被這個地方勾去了,連準備也來不及,就被甩出時空,失落在一個遍地芳草的蠻荒世界。雖然與現代社會隔絕,可是我與其他牧民一樣,在這塊土地上,在自然的心臟中扎了根,與自然保持著一種熱烈而融洽的關系。”牧民老阿爸一句“人和狼都是不得已”啊,寫出了草原牧民的糾結與深深的贖罪心,而作者,“懷抱著這一出生就受到人們詛咒的小小異類孩子”,作為草原“局外人”的反思也許更直指人心:“人破壞了狼的棲息地,狼侵犯了人的安寧,殺戮、詛咒、報復、遺孤,……這一切終究能怪誰?”在書中,作者不斷反思人類破壞生態的暴戾和兇殘,表露出作為人類對狼族的歉疚和贖罪心理。作者寫出了小狼瀕死求生(相當于人類的嬰兒期)、頑皮成長(相當于兒童期)、初長成(少年期)三個階段。作者充滿母愛的筆下流淌著濃濃愛意,讓本書的小狼成為當代生態文學中具有生命感染力的形象。
三、紀實寫作———觀察筆記式的小狼成長實錄
作者在書中寫道:“每當夜深人靜,我就把和小狼的故事與情感寫成日記。最初只是對小狼成長狀態和身體恢復情況的一些記錄,后來一些有趣的成長故事和觀察也成了我日記的一部分。”本書具有紀實寫作風格,是觀察筆記的寫法,對小狼的生理、心理做了翔實的記錄。作者全方位地記載了小狼生理、心理成長的過程,這一過程的記錄,真實客觀地寫出了狼的幼兒時期和成長的細節,這在文學作品中具有獨特性。
作者對小狼成長的每一個細節都作了觀察日記式的記錄,這種科學觀察記錄在客觀描述的同時,還蘊涵著作者的情感。作者筆下的小狼猶如一個頑皮可愛的孩子。比如對小狼感官漸次成熟的記述,具有科普作品的探索性和趣味性。書中對小狼眼睛藍膜褪盡之前觸覺、嗅覺、聽覺感官的變化和小狼認知發展過程做了記載。讀來趣味橫生。小狼的認知發展,三個月是分界線。作者記載小狼第一個月的睡眠:它很淘氣貪玩,但精力有限,往往玩上一會兒就困倦了,打著哈欠扒在沙發邊緣,使出吃奶的勁兒努力往上爬,可愛至極。我輕輕托著它圓滾滾的小屁股助它爬上來,小家伙疲憊地哼唧著鉆到我懷里,眼皮沉沉,很快就進入了夢鄉。……從第一次在我懷里睜開迷蒙雙眼,我的懷抱就是它最本能的向往。我輕輕用手護住它的身子,在柔柔的呼吸聲中感受這份異樣的親情……這樣的對小狼的觀察記錄書中比比皆是,使本書具有情感性的同時,具有科普作品的特點。
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對人類文化意象中的狼和人的關系做了反思。書中談到人類文化中狼形象的歷史文化典故有“狼子野心”、《說文解字》中的“狼”字、格林童話中的狼,等等。對“狼子野心”的闡釋,作者認為“野心是對自己應有生活的一種向往和追求”,“身為野狼擁有野心本就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作者給小狼起名為“格林”,也表達了對格林兄弟童話《小紅帽》的反思和批判,她認為,格林童話《小紅帽》影響了無數人從小對狼的偏見、莫名懼怕和仇視,“狼外婆”的恐怖形象深入人心,影響了沒有辨別能力的兒童,作者想為名為“格林”的小狼寫一部真實的“格林童話”,記錄它從小到大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