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宏觀經濟
一、制約中國轉型發展的難題
第一,思想上“不愿意轉”。個別領導干部對加快轉型發展的認識低了,理解窄了。主要表現在:一是對轉型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只看到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短期效果,而忽略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管理等支撐發展條件的惡化,更沒有看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應對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二是主觀上不愿意打破在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下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愿意舍棄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愿意承擔任何改革創新的風險而習慣于坐享其成。
第二,行動上“不會轉”。不知道如何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代價,實現既定的目標。一是工作能力不足。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是錯綜復雜的,有很多兩難選擇的問題需要解決。需要領導干部具有非常強的工作能力。但個別領導干部知識欠缺,本領不強,實踐經驗不足,在推動轉型發展的能力上還遠遠不夠。二是干部作風不務實。在實際工作中,個別領導干部的作風還存在不夠過硬,管理松弛等問題,有些領導干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個人主義突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甚至對群眾呼聲和疾苦置若罔聞。
第三,動力上“不持續轉”。一是體制機制不健全。即促進轉型發展的動力推進機制,如財稅管理體制、資源價格管理體制、國企管理體制、收入分配體制、干部考核激勵機制、監督約束機制等尚需大幅度改進和完善,還沒有形成針對加快轉型發展而設計的有效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即促進轉型發展的法律制度還不健全,這里既有立法的問題,也有司法的問題。在立法上,表現在部分法律法規還不科學不完善,在司法上,表現在各級法院嚴格執法還不到位。在三大難題中,體制機制不健全最重要,即影響轉型發展的最主要障礙是體制機制問題。
二、促進中國轉型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中國轉型發展的重點
1.以提高發展質量為核心,加快經濟轉型。經濟轉型要以提高發展質量為核心,盡快實現五個方面的轉型:一是需求結構轉型,即由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變;二是產業結構轉型,即從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轉變為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三是工業結構轉型,即從重工業主導的工業格局轉變為高附加值、高技術等新興戰略性產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格局;四是就業結構轉型,即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就業產業格局;五是要素投入結構轉型,即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資本、土地、不可再生資源投入為主轉向以知識、技術、人力資本為主。
2.以持續改善民生為導向,加快社會轉型。要圍繞民生這個工作做好社會轉型:一是分配結構轉型,即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讓人民群眾共同享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或者是收益。降低低收入人口比重,大幅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二是財政結構轉型,即通過增加財政投入,解決好老百姓所關心的住房問題、就業問題、就醫問題、物價問題、環境保護問題、交通問題,等等,構建城鄉均等化服務體系;三是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即繼續轉移農村人口,由農村人口為主導轉向城鎮人口為主導的現代社會。
(二)促進中國轉型發展的主要措施
1.著力轉變發展理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轉型發展,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現發展理念的更新、思維方式的轉變。一是由“經濟增長”向“經濟發展”的理念轉變。經濟發展除了增長這一要素外,至少還包括結構、分配、就業和環境這四個要素,僅僅堅持增長難以解決結構問題、資源環境問題、就業問題以及人的自身發展問題;二是由“國富優先”向“民富優先”的理念轉變。實行“國富優先”會導致社會總需求不足,經濟發展缺乏內生動力,并導致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堅持民富優先的發展,能帶來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帶來社會消費率的提高。三是由“做大蛋糕”向“分好蛋糕”的理念轉變。從中長期趨勢看,能否“分好蛋糕”成為“做大蛋糕”的主要約束條件。
2.著力完善體制機制。
(1)推動政府轉型。即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企業的關系。政府應把做好公共服務放在第一位。全面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不斷完善政府組織架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2)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繼續以國有大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壟斷行業企業為重點,以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為著力點。與此同時,要加快創造各類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種體制障礙。
(3)加快財稅轉型。不改革現行財稅體制,不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不按主體功能區的要求采取有區別的財稅政策,很難真正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管理體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財稅制度。
(4)繼續深化價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重點是理順水、電、煤、油、氣和運輸等基礎產品的價格,完善土地、資本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我國目前收入分配不公的另一表現是東西部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礦產資源稅費過低且分配不合理和要素市場特別是土地市場不完善。
(5)改進政府業績考核辦法。必須盡快設計符合科學發展需要的政績考評指標體系。在生態環境、資源節約、社會發展和公共服務等方面,也要有明確的、可衡量的硬性指標,增加所占權重,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要用發展的、全面的視角,合理設計“顯績”與“潛績”的測評方法,引導干部正確處理短期與長遠的關系,消除各種追求短期政績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