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養殖密度不斷增大。一味追求高產的措施對養殖水環境尤其是池塘底部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破壞了池塘原有的生態平衡,養殖水環境的惡化一旦超過了養殖對象的適應范圍,河蟹就會處于應激狀態,應激降低了它們的正常生理功能,表現為厭食、體弱、致病、甚至死亡。
一、底質惡化的危害
1.導致“氧債”增加
在集約化養殖條件下,大量的殘餌、糞便、死亡的藻類等都會沉淀在池塘的底部,有些池塘還會使用大量的糞肥或者菜子餅、豆粕用來肥水(但是這些物質大部分都不能被直接利用,要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分解才有部分可用),因而池底有機物含量遠遠高于水中溶解的有機物,有機物含量過高,導致底質經常發生惡化現象。在缺氧條件下,有機物質產生發酵作用,產生很多還原性中間產物,這些物質強烈親氧,當水中有氧時,它們就會與氧結合,從而消耗掉水中的氧氣,直至全部被氧化后,水中溶氧才升高。由此可見,要增加底部的溶氧必須把這些能消耗掉氧氣的還原性物質給去掉,這就好比把這些“債務”還清后才有可能讓池塘底部溶氧提高。這就是所謂的“氧債”。很明顯,“氧債”越高,對河蟹的生長就越有威脅。“氧債”的存在是水質惡化、魚蝦浮頭缺氧的重要原因。而“氧債”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底質惡化,池塘中的溶氧至少有54%是被底質消耗掉的。
2.水體有毒物質大大增加
在淤泥較多的池塘中,有機物質也會分解產生大量的中間產物,如氨、硫化氫、甲烷、氫、有機酸、低級胺類、硫醇等。這些物質大多對河蟹有著很大的毒害作用,它們在水中會不斷積累,輕則會影響河蟹的生長、餌料系數增大,養殖成本升高;重則引起中毒死亡和泛塘,對養殖業造成巨大損失。常見河蟹上岸邊就是底部有害物增多的緣故。
3.pH失衡
在淤泥較多的池塘中,淤泥中有機物會發酵產生各種有機酸和無機酸,使底質和水質酸化,pH值明顯下降。pH值對魚的呼吸等有很大的影響,當pH值超過適宜限度時,將影響魚體呼吸,造成新陳代謝下降、生長發育停滯等一系列異常變化。因此,pH值在不適的條件下,即使在富氧水域里也會出現缺氧癥狀。在有些養殖池塘中,底部酸化程度有時非常嚴重,這已成為健康養殖的障礙。有時檢測水質的pH值很好,殊不知底部的pH值已經很低,而河蟹是在底部活動,有時看到黑鰓、黃鰓,都和pH值過低有關系。
4.有害細菌大量繁殖
一方面水體環境條件的惡化,容易造成養殖動物機體抗病能力減弱,發生病理變化而發病。另一方面,當底質惡化,有害菌就會大量繁殖,水中有害菌的數量達到閾值(106個/毫升)時,養殖動物就可能發病。
5.養殖動物品質不高
底質惡化還會導致養殖的蝦蟹發生黑殼或腐殼現象,嚴重影響產品的品質。有些河蟹黑底板、黃底板,造成售價過低或者有惡臭味影響銷售。以上是底質惡化的危害,那么如何判斷底質惡化了呢?可以通過觀察以下數據來簡單判斷底質惡化程度。為了避免底質嚴重惡化,經常改底,尤其是老塘改底會取得很好的收益。其一,溶氧水平低,經常處在2~3毫克/升以下。實踐證明這樣的低溶氧會對河蟹的生長造成很大危害,比如生長停滯、上岸,甚至窒息死亡。其二,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致命毒性物質含量超標。這些都會對河蟹產生很強的毒性,會嚴重影響河蟹的健康和生長。其三,其他有機物中間分解產物增多,導致酸性底質出現??蓹z測底層水pH值。
二、有效管理池塘底質
1.投苗前應徹底清塘和曬塘,清除多余的淤泥。2.養殖過程中,栽種合理的水草。3.在養殖過程中,使用微生物來改良水質和底質。4.經常使用“底安寧”和“底安康”來改善底質。
大量的研究與生產實踐證明,池塘淤泥增多、底質惡化(池底惡臭)是造成池塘底部“氧債”升高、pH失衡、有毒物質和有害細菌增加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整個養殖水體水質污染的重要原因。池底惡化輕則使魚蝦蟹攝食量下降乃至停食、蟹類夜間爬上岸、病害發生與蔓延,重則造成魚蝦蟹中毒、泛池,出現大量死亡。魚蝦蟹疾病的暴發、飼料效率不高、養殖成本增加、養殖風險加大等,其直接原因就是水質的惡化,而水質惡化的根本在于底質惡化。由于池塘底部承載了殘留餌料、糞便和死亡藻類等大量的有機物,而且,河蟹主要生活的區域為池塘底層區域,因而,底質的好壞大大影響了河蟹能否正常生長。因此,延緩池底“老化”過程,及時改善底質已成為養殖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