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建筑工程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錦強指出:“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固有財富.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一直采取保護政策,并在相關文化建設項目上給予極大的扶持和相應的傾斜.2009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份以國務院名義出臺的加快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文件,具有開創性的意義”[1].因此,保護黔東南原生態民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所有人的責任和義務,義不容辭.凱里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與同濟大學研究規劃設計院、香港大學等32人組建雷山縣民族村寨工作團,及時調研雷山縣治安村、陶堯村少數民族文化現狀,這是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時代理念的具體體現.根據雷山縣政府部門建設局提供的地形、地貌、建筑物方位標注圖紙,對雷山縣具有代表性的治安村、陶堯村之建筑風貌、建筑年代、村寨路況及水電供給現狀進行了實地調研核對,并統計數據,提煉、研究其民族建筑元素.
1民族村寨建筑風貌
建筑風貌按Ⅰ、Ⅱ、Ⅲ、Ⅳ類進行調研、標注.Ⅰ表示該建筑物風貌處于最優等級,可以保持現狀(圖1);Ⅱ表示該建筑物風貌良好,稍施以修繕即可保留(圖2);Ⅲ表示該建筑物風貌一般,與當地民族建筑形式有較大差異或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需做較大的修繕才能保留(圖3);Ⅳ表示該建筑物風貌差,與當地民族建筑形式格格不入或無法恢復原貌,需進行拆除(圖4)①.陶堯村地勢起伏較治安村大,2村建筑皆倚山而建(圖5),或依村內道路、地形而修,1~3層房屋約占98.4%,但陶堯村建筑“五柱三開間”居多,石砌堡坎.兩村居民為苗族、漢族雜居,因受苗族文化和山地環境影響,村內建筑以木構吊腳樓形式為主,一層圈養牲畜,二樓人居,三樓為倉儲.此類建筑皆為穿隼構造,三角形屋架鋪檁條、椽皮,側翼附有屋脊角吻(圖6),上蓋陶瓦,下有吊掛、吊瓜(圖6),墻板大多為木板嵌槽拼裝而成,向陽之處屢見“美人靠”(圖7).近10年新建的木結構住宅均刷有桐油或清漆防腐,民居大門基本為雙扇平開門,以雙扇平開窗為主,年代較久(70年以上)的建筑采用平開或固定窗花居多(圖8).2村寨有少量新建房屋外觀與村寨整體的民族建筑風貌不夠和諧,如安裝防盜網、鋁合金窗、藍色玻璃窗、鋼制卷簾門、外墻貼瓷磚、鋼砼結構建筑等顯得十分另類(圖9).分析認為,陶堯村建筑雖較為陳舊,但整體保存完好,尤顯古樸自然,僅需稍作修繕,個別鋼砼結構建筑需拆除.但治安村建筑較為破舊,且鋼砼結構建筑較多,約占全村總建筑量的30%,急需對整體布局重新規劃,拆除Ⅳ建筑,修繕Ⅱ、Ⅲ建筑,遏制亂建現象,以維持民族村寨的原生態與整體民族風韻.
2民族村寨建筑年代
從調研結果來看,治安村約1/3的建筑在30年以下,其中年限在90年以上的古建筑占不到一成,近1/2的建筑年限在31~60年.陶堯村90年以上的建筑約占三成,有10余幢建筑甚至達200多年,個別糧倉有300年以上歷史,雖年代久遠,但多數結構完好.近1/3的建筑年限在61~90年,近1/4的建筑年限在31~60年,近30年內建的建筑約1/7.治安村、陶堯村的建筑年代統計分別見表1和表2.盡管2村30年以上建筑居多,但整體建筑群落民族特色明顯,單體建筑和附件(如:美人靠、窗花等)精致、古樸.
3建筑性質和功能
在調研建筑性質和功能方面,主要從建筑用地的權屬、已標注建筑層數的核對以及建筑功能等方面進行調研,其中建筑又分為9大類進行標注,并分別用字母A、B、C、D、E、F、G、H、J標注于圖紙中,其中:A—行政、B—宗教文化、C—商業、D—生產(作坊)、E—居住、F—倉儲、G—廁所、H—教育、J—混合功能[2].陶堯村和治安村建筑使用功能類型主要有人居、倉儲、行政辦公以及牲畜用房.調查結果顯示,治安村、陶堯村建筑物性質和功能如下:(1)除2村村委會行政辦公樓、陶堯小學、治安村籃球場為公共屬有外,其余建筑皆歸屬村民私有;(2)獨立倉儲用房較少,多以人居住房的底層作倉儲使用,兩村的建筑物性質和功能統計如表3、表4所示;(3)治安村中獨立磚混結構16幢,鋼砼結構8幢.層數為4層的建筑2幢,3層的35幢,2層的72幢,其余建筑皆為木結構1層;(4)陶堯村中獨立磚混結構18幢,鋼砼結構3幢.層數為4層的建筑3幢,3層的建筑117幢,2層的建筑83幢,其余建筑皆為木結構1層.分析認為,治安村和陶堯村的45幢磚混、鋼砼結構建筑與村寨整體木結構民族特色建筑群落不協調,需拆除.單體木結構建筑中的底層磚混結構、鋁合金玻璃窗、外墻瓷磚等局部構件未能與該木結構建筑整體風格融合,需改造.
4雷山縣原生態民族村寨建筑元素
從對治安村、陶堯村的調研及雷山縣域內建筑來看,雷山縣原生態民族村寨建筑元素可分為整體建筑元素和局部建筑元素2大類.整體建筑元素有西江千戶苗寨、朗德苗寨和陶堯村等保存完好、布局得體的木結構建筑群落及獨立標志性建筑(如鼓樓、吊腳樓、風雨橋、禾晾等).局部建筑元素有陶瓦、屋脊角吻(植物類和動物類)、斗拱結構、穿隼構造、吊瓜、吊掛、美人靠、窗花和石砌堡坎等等.依據雷山縣“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的政策,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節約優先的方針,按照有限開發、有序開發、有償開發的原則,建議對雷山縣民族村寨進行具有苗侗族特色建筑元素的修繕和改造,傳承、提煉和創新局部建筑元素,組建和諧和美觀整體民族建筑群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而實現“人文雷山、生態雷山、魅力雷山、平安雷山、和諧雷山、富裕雷山”的總體目標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