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學語言研究論文
教育部2007年7月以教高廳[2007]3號文件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進一步界定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性質:“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同時明確了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1]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文化因素重視不夠、文化因素導入不當、等問題影響了大學英語文化教學質量,造成了大學英語教學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創造性地將文化因素教學融入到語言教學之中是提高大學英語文化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文在論述語言和文化的層級性及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大學英語學習的階段性特點,提出了循序漸進的大學英語文化因素教學策略,以期有助于提高大學英語文化因素教學質量,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預期目標。
一語言和文化的層級性
(一)語言的層級性
語言學和其他許多科學一樣,實際上自覺或不自覺地選用模式法作為它的表述方法,而層級模式就是表述語言的一種典型方法[2],有些學者就是用層級模式來劃分語言的。張公瑾(1998)將語言的普遍特征劃分為三個層級:在第一層級中,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總體中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語言在這一層級中體現了其本質特征;在第二層級中,語言包含語音、語法和詞匯三大要素,語言在這一層級中體現了其結構特征;在第三層級中,語言本身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豐富而不斷發展,語言在這一層級中體現了其變化特征[3]。此外,語言學家胡壯麟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派的觀點,將語言層級劃分為語義層、語法層和音系層,在這些層級都存在著各自的系統,這些系統又各自表示本層級的語義潛勢[4]。各層級之間由“體現”關系而產生“體現”過程,“有自由變異,如一個意義在語法層可以體現為若干種形式,一個形式可以體現若干種語義,因此,語法層出現的分化反映了語義層存在著極其精密的區別”。胡壯麟進一步分析道:語言中的“自由變異”,其實是語言本身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而不斷發展豐富的結果,反之,從語義層所存在的“極其精密的區別”之中,也能夠看出社會的發展變化[5]。
(二)文化的層級性
語言與文化有著“血肉相連”的緊密關系。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體現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達形式和傳播工具,是一種文化的編碼手段。因此,語言的層級性說明文化因素也具有層級性。
文化是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層面構成的復雜體系,這三個層面彼此相關,構成了文化的有機體。因此,當兩種異質文化相互接觸時,“首先容易互相發現的是物的層面或外在的層面;習之既久,漸可認識中間層面即理論、制度的層面;最后,方能體味各自的核心層面即心的層面”[6]。例如,當西方的鐘、表、天文儀器等傳入中國時,中國人最先理解和接受的也只是它們所體現的表層文化—物質文化,而對于其所體現的中層文化—歷法與天文學說,只有通過深入學習西方的文化制度后方能理解,至于其所體現的深層文化—宗教精神卻很難被中國人所領悟。
由此可知,處于表層的物質文化因素較為直觀,容易被學習者所了解;而中層的制度文化規定著文化整體性質的理論,它是文化的權威因素,需要學習者深入全面的學習才能理解;至于深層的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最深奧難懂,需要學習者不斷探索體驗方能領悟。
二文化層級性與大學英語學習者的關聯
(一)大學英語學習的階段性
教育部教高廳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文件將大學英語能力要求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英語學習要求達到“一般要求”英語水平,第二層次要求達到“較高要求”英語水平,而第三層次要求達到“更高要求”英語水平。
據此,大學英語學習可相應地劃分為三個階段:一般水平學習階段,較高水平學習階段和更高水平學習階段。
(二)文化層級性與大學英語學習者的關聯
語言與文化之間具有“相似性”,如“語音與物質文化同樣體現人的技術能力,語法與制度文化同樣體現人的管理能力,語義與精神文化同樣體現人的思維能力”[4]。將處于不同階段的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置于不同層級的語言與文化的“相似性”之中,便可以看出,一般水平學習階段的學習者與語音及物質文化層相互對應;語法與制度文化主要對應著較高水平學習階段的學習者;語義與精神文化層所對應的則主要是更高水平學習階段的學習者。
由此可見,文化的層級性與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水平的層級對應關系能使語言要素與文化因素的教學放在同一層面上進行處理,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敏感性,幫助學生克服因文化差異而發生的交際障礙。
三大學英語文化因素教學原則
(一)文化因素教學的階段性原則
由于不同學習階段的英語學習者在認知水平、語言水平、心理狀況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就要求大學教師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這些因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漸理解并掌握文化的本質。比如,大學英語教師要注意階段性地把英美國家的文化生活知識與學生本國的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比較與對比,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進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中西文化對比與語言知識相結合原則
研究表明,母語文化的負遷移是導致跨文化交際障礙產生的主要原因,而大學英語學習者都是已經熟練掌握漢語的成年人,漢語文化根深蒂固。因此,如果能將文化因素的導入與中西文化差異對比相結合,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體現不同于中國文化的有關西方人社交的語篇時,教師先采用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分析“群體取向與個體取向”背后隱藏著的中西文化中的深層觀念差異,再引導學生分析西方人社交場合中稱呼、問候、拜訪、告別等交際規約時,學生就較容易體會到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應堅持中西文化對比與語言知識相結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