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學語言研究論文
我們在與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因為文化沖突而交際失敗,現代外語教學中文化干擾也是公認的教學難題之一。所以,語言和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關于語言和文化關系的探討,西方語言學家薩丕爾應該是影響較大的一位學者,他強調語言的文化特征。
一、薩丕爾的語言文化觀
在眾多的西方語言學流派當中,真正強調語言的文化價值應該是美國描寫語言學家薩丕爾了。
他關于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在其代表作《語言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薩丕爾認為語言和走路不同。學走路時,文化或者社會習慣的傳統不起什么重要作用,走路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活動,人和人之間走路的差別是有限的。而語言不是這樣,它的差別是無限度可說的。因為它純然是一個集體的歷史遺產,是長期相沿的社會習慣的產物。薩丕爾把語言和走路相比,正是突出地強調了語言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正是由于不同民族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可以稱為“文化”的影響。
二、文化對語言的影響
從上面的論述當中,我們知道文化在語言的形成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影響,然而語言是一個包含各個層面的大系統,所以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也表現在各個方面。
(一)文化對語音的影響。我國漢民族的共同語標準音的確立過程就明顯受到了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漢語早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經有比較大的方言分歧,語音差異比較大,這也造成了人們思想交流的困難,所以客觀上需要一種大家都懂會說的共同語。這時政治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地區的語言就成了共同語的來源。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在北方中原地區,所以共同語的形成就是以中原地區的方言為基礎,以王朝京城所在地的地方話為語音標準。如先秦時期以“洛陽”方言為基礎的雅言,秦和西漢時以關中方言“秦語”為基礎的通語,東漢的洛陽話,唐代的長安話,宋代的汴梁話等等,都曾先后成為一種大家能懂能說的共同語。到了明清兩代,北方仍然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于是北方話逐漸發展成為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金,元,明,清四代相繼定都北京,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語音提供了穩固的方言基礎,這也成為現代普通話的歷史源頭。所以從漢民族共同語及其標準音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出文化對民族語言語音系統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二)文化對語法的影響。中西方語言中語法的的整體特點不同。中國語言句法趨于松散,重于意而簡于形,注重隱性連貫,語法意義和邏輯聯系常隱含在字里行間里。西方語言句法則比較繁復,重形態變化,注重顯性效應和句子形式,英語有很多連接手段和形態手段。所以中國人在描繪一副風景的時候,用幾個簡單的名詞就可以完成,這在中國古代的詩詞里面信手拈來。比如柳永《雨霖鈴》里面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僅用三組名詞性短語就生動的刻畫了一幅蕭條,落寞的圖景。西方人在描繪一幅風景的時候恐怕句子沒有那么簡單和精煉,需要用大量的名詞,形容詞組成復雜的句型來渲染,但其效果可能還不如漢語所營造出的那種意境。其實中西方語言在句法結構上的簡單繁復也與各自的文化因素相關。
漢語在句法上詞約義豐的特點是與中國繪畫“遺形似而尚骨”,中國辭章“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所以漢語的語法以意義為重點,形態上不注重復雜。而西方哲學、藝術注重的是空間的自然真實感,強調外在形態的可感性,這種文化傳統反映在句法層次上則表現為注重形態上的復雜變化。
中西方語言語法上的截然不同各自反映了其文化上的特點,并且明顯受到了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和制約,表現出了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個性。
(三)文化對詞匯的影響。我們知道,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是語言中最活躍、最靈敏的組成部分,可以充分具體地反映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的文化傳統。
文化的差異反映到詞匯系統方面主要表現為詞匯空缺和詞匯聯想兩方面。我們先來看詞匯空缺。詞匯空缺指的是一種語言中的詞在另一種語言中也許就沒有對應或契合的詞。比如受中國特殊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影響,我們有許多特有的詞語,比如“四合院”,“糖葫蘆”,“旗袍”,“毽子”等,這些都是別的國家所沒有的詞語。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詞匯聯想。詞匯聯想是說不同國家的詞匯所表達的理性意義相同,但是往往會因為文化的差異產生不同的聯想意義。這種聯想首先表現在一些“色彩”的詞語上:“紅色”在中國象征著喜慶,幸福。因為“紅色”是太陽和火焰的顏色,所以紅色屬于暖色,溫暖給人帶來幸福,所以中國人自古喜歡紅色,在漢語中基本上是褒義;西方人則認為“紅”是鮮血的顏色,因而常令人聯想到流血、暴力、恐怖。所以“紅”在西方人眼里常含有貶義。從以上所列舉的例子當中我們能夠看到文化對詞匯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詞匯帶有鮮明的文化特征。
(四)文化對語用的影響。語用就是語言的具體運用。如何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言語和理解言語,這些都會受文化的影響。在中國人和外國人的交際中,有時會看到這樣一個場面:一位中國人稱贊歐美人:“你的漢語說的真好”。這位歐美人立刻高興地回答說“:謝謝”。但當這位歐美人稱贊中國人:“你的英語說的很好”時,這位中國人卻急忙說:“哪里,還差的遠呢”。在這樣的場合里,中國人也許會覺得這位歐美人有點自負,而歐美人也許會覺得中國人有點兒虛偽。
其實如果了解到這是交際文化差異在語言上的反映,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誤解。由于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道德禮教的統治,在古代就已經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的社會秩序。后來人們把由對君主的尊敬,長輩的尊敬推廣到同輩人之間,把“謙以待人,虛以接物”作為人生的信條,所以在言語交際中總是遵循謙虛謹慎的原則。相比于中國人民這種謙讓的心理,西方人則更加坦率、直接、真實。他們認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因此,當他們確實做出一番成績而受到別人表揚時,他們會真誠的說一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