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學論文
《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是恩格斯在研究自然辯證法過程中撰寫的一篇論文,同時也是一篇未完成的論文。這篇論文寫于1873—1886年,盡管距今已有100多年,又是一篇未完成的論文,但卻是恩格斯關于“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較為系統的闡釋,尤其是揭示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中所蘊涵的人—自然—社會的多元倫理關系以及由此闡發的生態倫理觀,對于我們認識“我能夠認識什么?”“我應當想什么?”“我能期待什么?”以及“人是什么?”這些由康德提出的懸而未決的一組問題進而建構生態倫理學,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勞動與人的手、足、腦、語言以及倫理關系的產生
恩格斯首先從批駁當時政治經濟學家關于“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觀點指出,“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但是勞動還遠不止如此。它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勞動創造了人本身。”①這就表明,與當時政治經濟學家只看到勞動—財富這對經濟關系不同,恩格斯揭示了這對經濟關系中蘊涵的勞動—自然—人—財富多元的生態倫理關系及其辯證法。接下來他著重從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面系統地考察了“勞動”如何“創造了人本身”,以及人—社會倫理關系何以產生。
1.勞動促進人的手、足及其他機能的演變
在幾十萬年以前,地質學家稱之為第三紀的某個時期,在熱帶的某個地方———大概是現在已經沉入印度洋底的一片大陸,生活著一種高度發展的類人猿。這些類人猿,也許由于其生活方式的影響,使手和腳從事不同的活動,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時就開始擺脫用手幫助的習慣,漸漸直立行走。恩格斯認為,“這就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②。因為直立行走有利于類人猿手和腳的分工,讓手“愈來愈多地從事于其他活動”③,比如摘取和拿住食物、在樹林中筑巢、拿著木棒抵御敵人,或者以果實和石塊向敵人投擲。盡管這些動作最初只能是非常簡單的,但當“用手把第一塊石頭做成刀子”時,從猿轉變到人的歷程便產生了一次重大飛躍,因為“沒有一只猿手曾經制造過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④。恩格斯認為,猿手轉變為人手,完成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手變得自由了,能夠不斷地獲得新的技巧,而這樣獲得的較大的靈活性便遺傳下來,一代一代地增加著。”⑤恩格斯進一步指出:“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⑥由于勞動,手必須與日新月異的動作相適應,這樣便引起肌肉、韌帶的發展,經過更長的時間亦引起了骨胳的發展并且被遺傳下來,這些遺傳下來的靈巧性又以愈來愈新的方式運用于新的愈來愈復雜的動作,進而人的手才達到現在這樣高度的完善。恩格斯不僅闡釋了勞動對手的肌肉、韌帶甚至骨骼的影響,而且還根據達爾文提出的“生長相關”律,即一個有機生物的個別部分的特定形態總是和其他部分的某些形態相聯系的,揭示了手的演變不是孤立的。因為手“僅僅是整個極其復雜的機體的一個肢體。凡是有利于手的,也有利于手所服務的整個身體”⑦,而且兩者相互作用。這樣恩格斯就將人的手足的演變與人的機體其他部分的相應演變聯系起來。在方法論上,他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運用相互聯系的辯證法揭示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對于人的手足的演變以及人體其他部分機能演變的作用。
2.勞動促成語言產生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動物之間關系的演變
恩格斯指出,盡管我們的猿類祖先是一種社會化的動物,而人作為一切動物中“最社會化的動物”⑧,顯然不可能從猿類祖先直接發展而來。這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的那樣,“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⑨。作為動物的類人猿“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隨著手的發展,人通過勞動而開始建構的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人對自然的統治,在每一個新的進展中,都會擴大人的眼界,在自然對象的探索中不斷地發現新的屬性。與此同時,勞動的發展必然促使社會成員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而開始建構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倫理關系及其交往方式。人在勞動交往與合作的活動中,“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了”①。這一需要產生了自己的器官,人逐漸學會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語言產生了。因此,“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②。恩格斯還從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交往方式及其比較中進一步說明語言產生的作用。他指出,動物之間,甚至在高度發展的動物之間,彼此要傳達的信息很少,不用分音節的語言就可以互相傳達信息。在自然狀態中,沒有一種動物因為不能說或不能聽懂人的語言而感覺到是一種缺陷。然而,如果經過人馴養的動物,情形就完全不同了。狗和馬在和人的接觸中所養成的對于分音節的語言的聽覺是這樣敏銳,以致它們在自己想象所及的范圍內,能夠容易地學會懂得任何一種語言。此外,它們還獲得了如對人依戀、感謝等等表現感情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它們以前所沒有的。這說明,語言不僅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建構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交往和倫理關系,而且也能促進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互交流。
3.勞動與人腦的演變、感覺器官的完善以及人—自然—社會倫理關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