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自然災害論文
滇金絲猴Rhinopithecusbieti,是我國特有珍稀瀕危靈長類動物。目前,全球滇金絲猴有13個種群,約1500只,僅分布在我國西南橫斷山區的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1]。滇金絲猴主要棲息于針闊混交林和暗針葉林中,它們活動的海拔梯度為2600~4200m[2-3]。滇金絲猴屬典型的晝行型靈長類動物,天亮后開始一天的活動,每天有上午8:00—11:00和下午16:00—20:00兩個取食高峰,取食高峰間有一個明顯的午休時段[4];天黑后在夜宿地的過夜樹上過夜。滇金絲猴的一生有一半的時間在夜宿地中度過,所以研究它們對夜宿地的選擇利用,對于了解和保護滇金絲猴有著重要的意義[5]。靈長類動物對夜宿地的選擇利用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靈長類動物對不同生存環境的適應性[6]。研究表明,安全性、舒適性、食物的可利用性、社群結構的穩定性以及氣候條件等影響了靈長類動物對夜宿地的選擇[7-11]。以往研究發現,滇金絲猴偏好選擇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云南松和常綠硬葉林夜宿,其過夜樹都是常綠樹種。迄今為止,未見有關滇金絲猴在落葉闊葉林中夜宿的報道[5,10,12]。
筆者于2008年深秋(11月)發現塔城響古箐滇金絲猴選擇在落葉闊葉林中夜宿的現象,這種環境的夜宿地和以往關于該物種夜宿地生境條件的報道完全不同。11月份響古箐的落葉闊葉樹種已經完全落葉,為什么滇金絲猴會在這個時候選擇落葉闊葉林夜宿呢?什么因素導致響古箐滇金絲猴出現了異于前人報道的結果?弄清楚這些問題,對保護該地區滇金絲猴棲息地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也勢必會加深人們對滇金絲猴這一瀕危物種行為生態學的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認識。
1研究地點和方法
1.1研究地點和對象
研究地點位于云南省維西縣塔城鎮境內響古箐區域,地處云南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東南端。研究區域內生活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滇金絲猴種群,約480只(2008年統計)。由于經常遭遇上山的人群,猴群對人類的活動較為習慣化,因此在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夠保證研究人員長期較近距離(30~50m)地觀察猴群。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響古箐猴群主要活動在99°22′234″~99°25′147″E,27°38′415″~27°41′208″N(當地名:格茸依姐)一帶(地跨維西、德欽兩縣分水嶺山脊南北兩面,該區域最高海拔3900m),活動下限在海拔2900m左右。海拔從低到高,植被分布依次為:2000~3100m的坡面,以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為主;2900~3500m以落葉闊葉林為主,主要由西南花楸Sorbusrehderiana、康藏花楸Sorbusthibetica、吳茱萸葉五加Acanthopanaxevodiaefolius,以及樺木科Betulaceae組成;3100~3300m以云南鐵杉Tsugadumosa、油麥吊云杉Piceacomplanata為主,混交各種杜鵑屬RhododendronL.植物;3500~3900m主要分布著冷杉屬Abiessp.喬木[13]。
1.2研究方法
跟隨猴群至傍晚,猴群在某個地點停留并于次日清晨從該地點出發取食,我們將這個地點確定為猴群的夜宿地。次日早晨猴群離開后,通過糞便的數量和分布進一步確定夜宿地的具體位置,找出核心區,并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記錄地理位置。由于猴群很大,通常一個夜宿地面積達到30000m2[5]。
依據上述標準,2008年11月1—28日,我們共記錄到4個落葉闊葉林中的夜宿地(一共被利用了9次)。確定每個夜宿地之后,在猴群糞便集中分布的地方設置4個20m×20m的夜宿地樣方,共16個。樣方調查內容包括:樹高、胸徑、喬木密度、松蘿指數、冠幅、喬木果實、郁閉度、死樹、倒木、伐樁、坡度、坡向、海拔,共13個環境因子。各環境變量詳情如下:①樹高:用測樹儀進行每木檢尺測量。②胸徑:用卷尺進行每木檢尺測量。③喬木密度:計數樣方內全部樹高>5m的喬木的數量。④松蘿指數:調查全部樣方內喬木和灌木上附生的松蘿,以大枝條為單位計數。指數分為5級:0級(無)、1級(25%的枝條有松蘿)、2級(50%的枝條有松蘿)、3級(75%的枝條有松蘿)、4級(100%的枝條有松蘿)。⑤冠幅:測量南北和東西4個方向的最長枝條長度。⑥喬木果實:計數樣方內全部喬木的果實數,分為3級:0級(無果實)、1級(果實數0~100個)、2級(果實數100個以上)。⑦郁閉度:測量計算所有樣方的郁閉度,分為4級:1級(0~25%)、2級(26%~50%)、3級(51%~75%)、4級(76%~100%)。⑧死樹:計數樣方內全部的死亡喬木,分為2種狀況,即有和無。⑨倒木:計數樣方內全部枯倒的喬木。10伐樁:計數樣方內全部人為砍伐的樹樁。11坡度:使用羅盤儀測定,劃分為3個等級:平緩坡(<20°)、斜坡(20°~40°)、陡坡(>40°)。12坡向:使用GPS測定,劃分為4級:即東坡(45°~135°)、南坡(135°~225°)、西坡(225°~315°)、北坡(315°~360°;0°~45°)。13海拔:使用GPS測定。
同時,在海拔3038m的研究營地,我們對研究地的氣象數據進行收集:使用181-F最高最低溫度計(上海華辰醫用儀表有限公司生產)記錄溫度,用OmbrometerSM1雨量計(上海氣象儀器有限公司生產)測量每天的降水量。每天的記錄均在18:00完成。
1.3數據處理
數據的統計分析利用SPSS12.0軟件完成。根據參數統計的需要,首先檢驗收集的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討論深秋影響夜宿地選擇的主要環境變量的貢獻率:首先,計算樣本數據矩陣的平均值和協方差矩陣;然后,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計算出樣本相關矩陣,求出相關矩陣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最后,根據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求出各主成分及貢獻率。
2結果
2.1研究地的氣候特點
研究地的年降水量為1370.7mm,年平均氣溫為9.8°C。月最高降水量為283.7mm(8月),最低為0mm(11—12月),詳見圖1。全年當中,降水量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夏季降水量最多達到641.3mm,冬季總降水量最少只有145.3mm。根據研究地植物物候特點,我們將研究地四季作如下劃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