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秦嶺山地的主體位于陜西省境內,它是國家地理氣候分界線,國家重點生物功能區,蔭護了十三個朝代,是中華古文明的圣地。秦嶺在西安境內長約164公里,是西安城市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
近幾年的山地開發和城鎮建設中,屢屢出現了一些“破壞性的建設”,對秦嶺脆弱的山地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的后果,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降低了秦嶺在我國中部生態安全屏障的作用。在秦嶺的環山路上,經常能看到和周圍綠色不協調的鋼筋水泥住宅、破壞裸露的山坡,亂搭亂建現象。這只是秦嶺“破壞性建設”的一部分。隨著項目組調研工作的深入,我們逐步認識到秦嶺生態環境形勢的嚴峻性。
一、開展山地生態環境保護的迫切性
關于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存在著突出的矛盾。我們站在反思物質文明發展的方向上來看,重建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促進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我們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道家就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主張“物我兩忘”,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這個問題上,儒家的理解和道家一致,孟子曰“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也體現了生活在這塊大地上的先民們對自然的敬畏。
山地是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維系和改善全國人民生存環境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尤其上游的山地生態安全是中下游平原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通過前期調研,項目組基本得出一個結論:山地生態安全保護及其功能作用的發揮,關系大區域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存在諸多亟待研究的科學問題,當下應以山地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研究為切入點,以山地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繼續深入地開展山地學科學問題研究。在研究中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認識到保護自然是我們人類的責任,從而樹立起“保護優先,保護發展并重”的觀念,為實現社會民生的長治久安提供支撐。
二、人類對于山地生態人居環境的探索
古代先民一直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觀念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再到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都體現了這點。《中庸》亦有闡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這基本明確地把自然作為人的精神價值之來源。人類在最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就是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創新不斷取得成就,(也陶醉在這些成就給我們帶來的便利中),另一方面不得不承受環境問題為我們帶來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之下,部分學者認為下一步人類的選擇只能是不自愿地回歸自然。不光是身體上的回歸,而且是身心兩方面都與自然相親近。
西方社會在工業革命之后,經濟飛速發展,但是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城市病”也隨之而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城鎮人口快速增長。因此一些家庭陸續遷往城郊,借以躲避城市的喧鬧。就像海德格爾所說,人們都想“掙脫喧囂的現實,去尋找各自的精神家園”。郊區山地風景優美、生活氛圍寧靜愜意,成為當時城市居民向往的居住地。于是在郊區山地中建造具有山林美景的鄉間住所成為人們的選擇。這其中就有享譽世界現代建筑史的“流水別墅”。“流水別墅”由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賴特設計,他把三層的別墅建筑設計在一個林木茂盛的山澗小溪瀑布旁,把建筑與樹木、溪水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室內、室外空間自然延伸。最令人稱道的是他設計的大陽臺上有個樓梯口,從那里拾級而下正好接到瀑布的上方,潺潺水聲,恰如悅耳的音樂,讓人陶醉。整個設計看起來非常自然,別墅順應山勢、凌空飛架于小溪瀑布之上,與其周圍潺潺的流水、質樸的山石、茂盛的花草樹木渾然一體,建筑與環境圓融和諧成長。在這里人類與自然融合共存,呈現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賴特正是以此作品向世人表達他的“有機建筑”思想,他認為,建筑應該和其它自然界的一切植物生物一樣,從屬于自然,與自然和諧生長。他的“有機建筑”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生態建筑學思想。以賴特為代表的“有機建筑”和其生態學思想后來得到了發展。根據國際社會在山地生態人居環境方面的探索經驗來看,我國也是多山國家,而且人口密度大,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理想人居環境必然也會經歷一個由人口密集區到郊區,由城市到山地拓展的趨勢。因此,山地人居環境所面臨的機遇與研究將成為我國的一項新課題。如何保護好山地環境-——人類最后的精神家園成為我們這代人的責任。孟子說:“親親而愛民,仁民而愛物”。莊子說:“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三、生態人居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
《周易》的“三才”觀,就是將天、地、人相提并論。在天、地、人這三者的關系中,人作為天地造化的杰作生靈,由天來生成,地來滋養。相對于天地而言,人是何其渺小,但人可以向天地學習,取法其精神。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天地境界之人格的培養。我們必須反思今天之人與自然的關系。
1.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生態功能下降
秦嶺北麓部分地區,在降雨強度大的時候幾乎都會出現洪澇災害、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在項目組調研資料中以寧陜縣為例,縣城2010年進行地質災害調查,共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260處,其中滑坡253處,不穩定斜坡3處,溝谷泥石流4條。全縣地質災害高發區面積227.7平方公里,中度易發區面積503.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得13.7%。這和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有著直接關系,有些礦區環境破壞嚴重,導致森林植被資源減少、水土流失,這些人為因素造成了洪澇災害加劇和秦嶺生態功能下降。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