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公共管理
一、資源型城市的概念
資源型城市是指其主導產業主要圍繞著資源而開發建立的采掘業及其初期加工業,主要提供礦產產品和其初期加工產品等資源型產品,并依托資源開采而興建發展的城市。若某城市礦產資源采掘業及初加工業產值總和超過工業總產值的50%,則該城市可定義為資源型城市?;幢笔前不帐〖叭A東地區煤炭資源最豐富、分布最集中的一個資源型城市。由于資源大多屬于不可再生的,因而如何合理利用科學技術,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研究就成為資源型城市首先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其次,淮北的煤具有低硫、低磷、粘結性強、結焦性好、高發熱量的優點,但同時也有粉煤灰含量大等缺點。如何能更好地發揮煤炭資源的優點,避免粉煤灰含量大,合理利用科學技術,發展循環經濟,這也離不開生態文明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相應的配套政策。
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必要性
隨著城市自身的發展,資源型城市因其自身特征開衫出現發展瓶頸。根據布雷恩!阿瑟的路徑依賴理論,資源型城市將被鎖定在最初所設定的資源產業的發展上。其形成、發展自然對當地的資源具有特殊的依賴性,隨著資源儲量的約束和資源可耗竭性的影響,使資源城市出現了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環境質量下降、資源枯竭等問題。資源型城市必然會經歷一個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興或消亡的過程。隨著城市的發展,資源型城市必然會再發展方向、空間、動力、體制等方面出現嚴重困境,只有打破原有的資源自循環機制和路徑依賴,才能實現產業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由于我國資源型城市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普遍存在“政企合一”等弊病,造成城市管理體制滯后,甚至出現“城中城”、“市中市”的局面。同時由于和市場嚴重脫節,其市場競爭意識比較薄弱,發展思路過于片面,并固守“資源優勢——優勢產業——產品優勢”的思維模式。如何實現城市形態從生產中心向區域經濟的中心轉型、實現城市經濟從單一資源經濟向多元城市經濟轉型,是資源型城市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完成的重要歷史任務。為了響應黨的十七大“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十二五”規劃“加強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區域合作”的號召,進一步發揮科技在服務于社會民生方面的重大作用,特結合淮北市資源型城市的特點,深入探討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科學技術,充分發揚資源型城市的優勢,從而讓科技、資源更好地服務于民生,發展循環經濟,走熵減之路,讓科技服務于民生的政策才能為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提供制度保證,才能通過對傳統行業的技術改造,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更好地服務于民生。
三、樹立服務于民生發展的理念是資源型城市合理利用科學技術,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
資源型城市能否合理利用科學技術,發展循環經濟,服務于民生發展,關鍵在于我們的政府決策部門有沒有樹立服務于民生發展的先進的理念。這種理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生態文明理念;第二,可持續發展理念;第三,熵減理念。
(一)生態文明理念
我們黨對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一向十分重視。黨的十四大以來,歷屆黨的代表大會都對此作出重要部署。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九五”和2010年中長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黨的十六大報告把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到了我們黨的旗幟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并以此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到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充分表明了黨的執政和發展理念的升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逐漸深化?;幢笔惺莻€資源能源大市,改革開放以來,淮北市經濟快速發展,成就輝煌。但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如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各個城區之間的差別明顯、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嚴重制約了淮北市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如何破解這些難題,走出困境,實現良性循環,事關淮北市和安徽省改革發展大局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須知,這些矛盾和問題大都是傳統工業化帶來的,若靠工業文明理念和思路應對,不但于事無補,還會使困境深化。唯有堅持用生態文明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抓住要害,辯證施治,方能“舉一反三”,化逆為順,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可持續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兩個最基本的方面,即發展與可持續性。其中,發展是前提,是基礎。持續性是關鍵,沒有發展,也就沒有必要去討論是否可持續了。沒有持續性,也無所謂發展。發展應理解為兩個方面:首先,它應含有人類物質財富的增長,因此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其次,發展應以所有人的利益增進為標準,以追求社會全面進步為最終目標。持續性也有兩方面的意思:首先,自然資源的儲量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這種物質上的稀缺性相結合,共同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條件。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代人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利益,也要為后發表展留有余地。
(三)熵減理念
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定律認為,孤立系統的熵增加原理就是系統由幾率較小的狀態向幾率較大的狀態過渡,表示著系統由非平衡態向平衡態過渡,總之是向退化、解體和死亡方向過渡。因而只有開放系統從外界吸取負熵才有可能實現熵減。其前提條件是這個社會系統必須是對外開放的,而且必須從外界吸取足夠的負熵,才能使總熵減小,走向有序。相反,如果這個社會系統是封閉的,或者開放吸取的不是負熵二是熵,就不可能是總熵減小,而只能繼續熵增。因而熵減小的過程,就是減少資源消耗的過程,減少環境污染的過程,維持生態平衡的過程。樹立熵減理念就是要樹立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這也是熵減理論的實質。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一直向自然界進行肆無忌憚地索取、掠奪,全然不顧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而無節制地預支自然資源。它是導致目前生態危機的原因之一,也是違背了熵定律的結果。淮北市作為一個能源大市,可以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防治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以及資源浪費,從而實現熵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