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化產業論文
一、經典主題,現代內涵———生態休閑城市的前世今生
生態城市建設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發展命題。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提出的“田園城市”。100年前,英國社會改革家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Howard)在1898年出版和1902年再版的《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CitiesofTomor-row)》,正式提出“田園城市”理念。這既是對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發展的一種深刻反思,也是面對社會改革的一種前瞻構想。它希望建立一個既有高效的就業條件和生活便利,又有優美生態環境的理想城市。它反思了過度發展工業經濟和過度城市化所帶來的弊端,反對無節制地讓城市侵蝕和剝奪大自然的資源,而要在城市的發展中保留和融入自然之美、生態之利。這一理念對20世紀以來的社會改革和城市發展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于“田園城市”成為一個經典的集成概念和城市理想,在20世紀許多國家的城市規劃中獲得了豐富多樣的實踐和表達。
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對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視,可以追朔到1946年-1949年間編制的“大上海都市計劃”。抗戰勝利后,上海人口激增到500多萬,為適應大都市的戰后重建和復興,從1946年到1949年,上海市政府編制了《大上海都市計劃》。1946年上海市工務局園場管理處率先設立“造園科”,成為中國最早的城市園林設計和服務機構。該計劃率先提出了大城市的功能分區、有機疏散和城市綠化理念,第一次提出要綠化工業區,在市中心區設置綠帶,綠地要達到全市面積的28%,它為中國規劃和建設生態城市,做了有益的探索[1]。
20世紀末,以主要發達國家為引領,人類開始跨入知識經濟時代,也有稱為“后工業化時代”。1999年12月號的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發表了未來學家格雷厄姆•莫里托的《全球經濟將出現五大浪潮》,他預言:從2015年開始,人類將走過信息經濟時代的高峰,而進入到休閑經濟時代,美國休閑經濟最高可達占GNP的50%,城市的主要產業之一將是囊括藝術、娛樂、媒體、體育、時尚、保健、旅游等門類的廣義休閑產業。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不是讓居民多購買商品,而是獲得新的人生體驗和積極的享受。就這樣,在后工業化時代的背景下,田園生態城市的追求與休閑經濟的潮流相融合,形成了一個更具有包容性的生態城市的觀念框架,其核心為“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許多有識之士,把建設生態休閑城市的希望,投向21世紀的新興大國———中國。因為中國“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傳統、廣闊而多樣的地理與資源、睿智而執著的現代化追求,正可以與現代生態城市的潮流相銜接,形成后來居上的發展動力。《生態城市-重建與自然平衡的城市》的作者、國際生態城市建設理事會副主席理查德•瑞吉斯特通過大量研究后指出:“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中國這么多的人口和這么大的資源潛力去建設一個比當今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好得多的生態城市……中國不僅有思想基礎、有實證經驗、而且也有能力和潛力去改變這個世界。這個思想基礎就是中國5000多年來積淀的天人合一的人類生態觀和儒釋道諸子百家融于一體的傳統文化。”[2]
跨入21世紀以來,以綠色生態和節能減排為特征的技術、貿易、投資、產業浪潮席卷全球,能源和資源的節約與再生開發主導著許多經濟領域的發展,生態休閑城市成為全球廣泛關注的前沿發展領域。從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到“金磚五國(BRICs)”等新興大國,東西方許多城市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美國底特律市把一個逐漸衰落的工業城市中40平方英里的閑置土地,通過發展休閑型、生態型的城市農業,包括900個城市菜園,賦予城市以新的經濟活力和文化內涵;德國歷史悠久的漢堡—哈爾堡港宣布要建設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試圖從世界三大綠色建筑環境評價體系(BREEAM、LEED和DGNB)獲得最高級別的環保認證;而圣達菲市則把沙漠綠洲小城與創意經濟進行了良好的結合,把印第安人文化遺產、西班牙和英國殖民文化、美國流行文化在內的豐富遺產與土著民居型藝術館、田園節慶活動等結合起來,成為全美第三大藝術品交易市場。從21世紀初開始,中國的上海生態城市框架體系、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武漢市花山生態新城、河北曹妃甸新區生態城、昆明“一湖兩江”生態城、成都世界現代田園城市、陜西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生態城市等30多個各有特色的生態城市建設,既有沿海大都市群的生態建設,也有中西部生態新區的開發,在空前廣闊的規模上,展示了中國作為新崛起的世界大國,對發展生態城市的高度自覺和多樣貢獻。
全球范圍內的多樣化探索成果,為21世紀生態休閑城市的建設,注入四個方面的豐富內涵:1.生態型的經濟模式———把打造環境友好型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作為優先發展的目標,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2.高性能的資源利用———提高一切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避免資源浪費;3.綠色型的服務產業———立足于生態體驗和知識消費的服務經濟,使得人類消費模式向資源節約型和生態平衡型轉化;4.高品質的文化享受———開發積極而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生活,引導人們從文化消費中獲得充實和享受。這就從人類追求新增長方式的戰略視野,為文化產業推動生態休閑城市的建設,提出了多樣的要求和廣闊的空間。
二、跨界合作,文化貢獻———文化產業與生態城市的有機結合
建設現代生態休閑城市,需要文化產業為之做出重大貢獻。這是因為在21世紀知識經濟的背景下,這類新型城市模式,遠遠超出了100年前霍華德所倡導的“田園城市”,而是具有創意文化內涵和現代服務經濟的新型城市模式。生態休閑城市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它的創新活力和產業支撐,否則只是一個徒有田園外表的空殼,很快就會人去樓空,破敗凋零。生態休閑城市的“現代性”,完全不同于農耕經濟的低效益形態,而主要表現在知識經濟基礎上的綜合創新能力和產業轉化能力,它需要發達的文化產業作為支撐,形成宜居和宜業的生活環境,吸引大量的知識型勞動者,推動全球化背景下綠色經濟要素和知識型產品的集聚和流動。這是生態休閑城市獲得成功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