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現代遠程教育是建立在信息與通信技術基礎上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是構筑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手段。我國遠程教育大致經歷了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的基本階段,其中印刷技術、廣播電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遠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因此技術進步對遠程教育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近10年來,我國遠程教育飛速發展,在擴大教育機會、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從教育生態學角度看,目前我國遠程教學系統還存在著系統與外界環境相對封閉、教學過程單向傳遞、學生被動學習以及非平等的師生關系等主要生態失衡問題,這些問題都制約著遠程教學質量的提高[1]。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信息與通信技術正在改變教育的時空關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和教育組織形態[2]。特別是以3G移動通信技術、Web2.0技術、分布式虛擬現實技術為代表的網絡新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已經成為當前國內外遠程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3]。網絡新技術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應用,必將在教學環境、教育傳播模式、教與學方式、教學交互、師生關系等方面給遠程教學帶來新的變化,轉變遠程教學系統中各要素的關系,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遠程教學生態,給現代遠程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因此,從教育生態學角度深入地研究網絡新技術對遠程教學的影響,對于解決當前遠程教學的生態失衡問題,構建一種開放、互動、參與式的遠程教學生態,促進遠程教學方式改革都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一、遠程教學生態及其失衡現象
教育生態學為研究遠程教學活動提供了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教育生態學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的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Cremin)在《公共教育》中提出的,反映由各級各類教育實踐活動和各級各類教育生態環境依靠彼此之間的各種性質關系結合起來的功能性單元[4]。教學生態是教育生態的子概念,是指“兒童在教學—學習活動中的生態狀態”[5]。眾所周知,教學是在教育目的的規劃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教育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與傳統面對面的課堂教學不同,遠程教學是以技術為媒介開展的教學活動。遠程教學的本質特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在時空上是處于準永久分離的狀態的,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依靠媒體技術來重建。因此,這里將遠程教學生態定義為遠程教學活動的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學生等要素及其關系的生態狀態。遠程教學生態強調把遠程教學環境和遠程教學活動相互聯系,探索遠程教學活動的規律,建立遠程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看,目前我國遠程教學生態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遠程教學環境缺乏人際互動支持,遠程學習者缺少歸屬感和社會認同感;(2)遠程學習者缺乏教師的教學指導,雖然遠程教學平臺提供大量教學資源,但資源不等于教學;(3)遠程教學采用知識傳遞的教學范式,學習者被動地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能,缺乏批判性反思和對話,沒有開展有意義的學習。遠程教學生態失衡會嚴重影響遠程教學的質量。
二、網絡新技術對遠程教育傳播的影響
托尼•貝茨認為,遠程教育主要經歷了三代,即郵政通信和印刷技術支持的函授遠程教育,廣播、電視、錄音、錄像和計算機單機媒體支持的廣播電視遠程教育,網絡(計算機、電信和衛星通信)和多媒體技術支持的網絡遠程教育[6]。由此可見,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發展對遠程教育具有重要影響,能夠為重構遠程教學生態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一)促進人類交互的網絡技術的發展對于遠程教學而言,信息與通信技術的主要作用在于在遠程教學和遠程學習之間構建一座橋梁,從而在師生時空分離的狀況下實現遠程教與學活動的重構。根據摩爾定律,信息與通信技術正在飛速發展,因此網絡新技術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2008年,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在一份關于網絡學習(Cyberlearning)的報告中闡述了促進人類交互的通信和信息資源的演進。
以文化為中介的面對面交互掀起了人類交互的第一次浪潮,它是最基本的人類交互形式,主要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行為進行交流;以文字、數字和圖形等為代表的符號中介掀起了人類交互的第二次浪潮;以無線電、電話、電視和衛星等為代表的通信中介形成了第三次浪潮;以互聯網、無線網絡等為代表的網絡中介推動了第四次浪潮;以傳感器網絡、集體智慧和云計算等為代表的賽博基礎設施(Cyberin-frastructure)中介推動了第五次浪潮[7]。總之,從電話到互聯網,再到賽博基礎設施,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發展創新了人類的交互方式,使人們可以通過遠程交互獲取到各種復雜的和有用的資源。
網絡新技術包含的范疇很廣,考慮到與遠程教學的相關性,這里所指的網絡新技術主要包括3G移動通信技術、Web2.0技術以及分布式虛擬現實技術。其中,3G移動通信技術支持移動接入和多媒體數據通信,具有更大的網絡帶寬,能夠滿足多媒體業務的要求,從而為遠程學習者提供更經濟、內容更豐富的移動通信服務,促進移動學習的開展。以博客、維基、即時通訊、社會性網絡等社會性軟件的應用為核心的Web2.0技術,能夠為遠程學習者創建平等、自由、開放、共享的社會性學習空間,促進教師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社會互動,支持學習者更好地開展社會性學習。分布式虛擬現實技術具有豐富的多媒體表現形式和良好的人機交互性,能夠為遠程學習者創建理想的在線三維虛擬學習環境(例如SecondLife),支持遠程學習者開展體驗式學習。在遠程教學方面,網絡新技術具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數字設備按需訪問媒體內容的可能性,它支持遠程學習者圍繞著媒體內容開展互動式反饋,有利于促進學習社區的形成。總之,網絡新技術能夠創建一種開放、共享、互動的多用戶在線虛擬學習環境,有效地支持互聯網接入和移動接入等多種接入方式,支持人際互動以及人與虛擬學習環境的互動。
(二)網絡新技術對遠程教育傳播的影
響網絡新技術介入到遠程教育中,對傳統的遠程教育傳播模式產生了深刻的變革。傳統的遠程教育傳播模式是一種線性傳播模式,教育者將教育內容通過媒體表征,形成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然后通過互聯網發送給學習者;學習者接收教學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然后通過電子郵件、電話、BBS論壇等方式提供反饋信息。這種模式主要強調教育者向學習者發送教學資源,而學習者的信息反饋和師生之間的交互通常是很弱的。網絡新技術拓展了遠程教育傳播模式的傳播渠道和傳播內容,形成了一種“移動性、社會化、互動式、去中心化”的網絡互動傳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