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1.西安市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2010年,西安市以經濟林、商品用材林、苗木花卉、森林旅游、林產品加工、特種動植物等為主的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了31.5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20.72億元,第二產業產值8.98億元,第三產業產值1.87億元,結構比例為6∶3∶1。
第一產業主要有干果經濟林產業、速生豐產林產業、中藥材產業、苗木花卉產業、特種動植物產業和林下立體經濟產業,2010年產值達到了20.72億元。
第二產業主要為林產品加工經營業。目前,全市從事林產品經營加工及物流的企業共有485家,2010年產值8.98億元。其中:加工制造業共有131家,年產值7.2億元;木材經營企業共有354家,主要分布于雁塔、灞橋、長安等地。多以年產值100萬以下的中小企業為主,年交易額1.7億元。
第三產業主要為森林公園、依托森林開展的休閑文化業和“農家樂”等。2010年,全市森林旅游業年產值達到了1.87億元,收入達到了1.08億元。森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交通業、餐飲業、加工業、種養殖業、零售業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林區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有效緩解了林區的就業壓力,極大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成為林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林業總體產業化水平較低,競爭力不強。
一是現有林業企業規模小、經營粗放、產業趨同現象突出,大多數企業林產品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低,只能停留在產品加工的初級階段,難以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弱。二是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統一規劃布局,產業發展隨著市場供求變化波動較大,優勢產業少,產業鏈不長,競爭力不強。三是林產品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體系建設滯后,尚未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強勢品牌效應。四是森林食品、林特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大多數仍停留于傳統的加工方式,效益低。五是林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社會化、信息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聯系不緊密,基本上各自分割,坐地等客、被動銷售的問題較為突出,產、供、銷的一體化經營難以實現。最后,苗木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大市場的占有率和競爭力不強,缺乏統一的市場監管、信息咨詢、產業引導、技術服務和行業協會,影響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2產業聚集度和科技貢獻率不高。
目前西安市涉林企業主要集中在種植業生產領域,涉林加工企業不僅數量少,而且經營規模小,初級產品比重大。特別是缺乏帶動能力強、產品競爭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加工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弱,經濟效益極低。另外,缺乏比較優勢的高端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也是制約因素之一,如不抓緊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將成為林業產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2.3林業產業長效的資金鏈尚未建立。
近些年,國家和省市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林業生態建設,西安市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林業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但用于林業產業建設的投資少,加之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稅收優惠、林木林地抵押貸款等投融資體制尚未建立,社會和林農投資的積極性嚴重受阻。再之,林業產業投資周期相對較長、見效慢、吸納社會投資較少,無法滿足林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解決大量資金需求與長效資金鏈缺乏之間的矛盾是產業發展的又一挑戰。
3.發展布局
由于資源、自然、經濟、區位的差異,西安市各地區形成不同的產業基礎。在此基礎上,旨在形成以資源培育為主導,集約經營的現代產業區及以高精深加工為重點的產業帶,實現產業聚集效應和區域經濟規模效益。同時以保護為前提,發展以森林公園為主的森林旅游產業。根據自然格局、主導產業的差異和建設構想,提出“兩區,三個集群,一條帶,三大基地”林業產業發展空間格局。
3.1兩區:秦嶺北麓淺山地帶干雜果產業區,丘陵臺塬及平原地帶時鮮林果產業區。
以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經濟林示范基地建設為依托,在秦嶺北麓淺山區,重點建設核桃、板栗及花椒干雜果經濟林基地。同時針對西安市干雜果經濟林品種老化、產量低、效益差等問題,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區縣,對退耕還林低產經濟林進行嫁接改造。在丘陵臺塬及平原地帶時鮮林果產業區重點發展戶縣葡萄基地、周至環山路至西寶線有機獼猴桃基地、臨潼鐵爐街道—代王街道驪山山區優質石榴基地、長安王莽萬畝桃園、灞橋區白鹿塬櫻桃園、閻良區相棗產業園。
3.2三個集群:秦嶺北坡生態旅游產業群、東部生態旅游產業群和古都生態旅游產業群。
古都生態旅游產業群主要包括西安市建成區范圍。重點建設以遺址公園等為載體的綜合生態體驗區,建設集歷史文化保護、生態園林、山水景觀、休閑旅游、民俗傳承、藝術展示為一體的城市生態文化公園,開展以“秦風漢韻”等歷史文化為主格調的生態旅游。東部生態旅游產業群東至戲河,西至灞橋區,南至藍田縣,北部包括驪山山麓地帶。以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華清池等古人文景觀和驪山、洪慶山自然景觀為依托,以特色農業觀光為陪襯,發展以森林公園、休閑農業觀光為主的生態旅游。秦嶺北坡生態旅游產業群北至環山公路,南至西安市南界,在局部地區向北有所延伸。以其獨具特色的山水相映、田園怡然、寺院密布、生態多樣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依托,發展與文物遺產旅游功能互補的自然生態型旅游區。以關中環線為紐帶,協調保護與開發,立足原始生態環境,保持其自然特色和原始風貌,融合山水風景、關中民俗風情和宗教名寺進行旅游開發,在承載力可接受的范圍內開發旅游項目。
3.3一條帶:苗木花卉產業帶。
主要包括108國道戶縣、周至段,107省道藍田縣焦岱、小寨段,滬陜高速藍田縣輞川段。主要進行現有苗木基地進行標準化、規范化改造,建設標準化苗木基地,完善苗木花卉交易中心基礎設施,形成西安市苗木花卉“產業長廊一百里”的發展規模。
3.4三大基地:林下經濟雙增富民基地,特種動物養殖及植物繁殖基地,林產品加工經營基地。林下富民基地發展以林藥、林菌、林菜、林禽等模式為主的立體經濟。
通過對西安市野生動植物種源基地進行政策指導、技術扶持和規范管理,建設特種動物繁育及野生植物培育基地。主要包括:特種動物養殖,野生植物培育、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