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管理相關
體育場館的管理與經營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收入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同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的其他經濟部門相比,通過體育場館賽后的經營來發展區域經濟具有較大的優越性。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應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納入政府城鎮建設的議事日程。體育場館的日臻完善不僅能促進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的品味,而且能夠改善該城市的軟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反過來又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承辦2013年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的申請近日正式得到國務院的批準。遼寧省也成為繼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和山東之后,第6個主辦全運會的省、市。作為體育強省,承辦十二運能夠有效地推動遼寧省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遼寧省政府撥出大量資金和土地投入體育中心的建設,體育場館的設施建設走市場運作模式,實現社會辦體育,使體育場館設施逐步完善。十二運一大批體育場館設施建設不僅拉動相關產業,促進遼寧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將使遼寧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有大幅度增加,將極大地推動全省全民健身向縱深發展。
1借助GIS管理,實現“以圖管場館”的數字化模式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簡稱GIS)是一項較為成熟的應用軟件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軍事、醫療、環保、建設等多個領域。將GIS技術應用到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總結與評估過程中,將可以構建準確、高效、動態化和標準化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基礎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全面、準確、直觀、快捷地對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施做出階段性的總結與評估。
場館的設計規劃。設計規劃方面的研究較多,主要包括:布局、材料以及設施的規劃。場館設計要以人為本,建筑空間實現可變性和功能多樣化,為賽后利用和市場運作創造良好的條件,且可充分利用原有場館設施,避免重復建設,還可建設非永久性設施。在地理位置的選擇上,大型場館的建筑位置由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輻射發展的趨勢。
在2009年8月30日,國務院發布了《全民健身條例》,這給全民健身工程的實施與發展帶來很好的機遇。加強公共服務的體育政策,特別是對體育場館做出的要求,說明了政府發展群眾體育的決心,要實現這項任務,使體育場館管理更加數字化、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基于GIS的體育場館管理方式勢在必行。
體育場館GIS的建設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GIS技術、CAD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可提供準確、高效、動態化和標準化的共享型體育場館基礎數據,成為“數字管理”的空間基礎平臺,全面實現空間數據共享,為體育場館提供基礎地理數據,實現“以圖管場館”。GIS系統可清晰、直觀地顯示并統計體育場館的使用效果,有助于全民健身工程實施效果的總結與評估。
運用GIS平臺對體育場館的管理與經營效果進行總結與評估可將無序的調查資料與數據在圖上有序的“對號入座”,搭建一個共享、開放型的體育場館基礎地理數據庫系統,可以很便捷地實現體育場館信息的查詢、檢索、統計、分析、比較等功能,同時還具備數據的共享、更新等特點,可為有關方面的政府決策層提供直觀、詳實的參考,這些參考將進一步為以后的體育場館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提供依據。
2遼寧將繼承與發揚“全民全運”的理念
山東在籌辦十一運會的過程中提出“全民全運”的籌辦理念,稱得上是有益的探索。對賽事舉辦地來說,以往大都將更多精力放到為賽事正常運轉服務上,而較少考慮借辦賽之機為一方百姓服務。其實,在辦賽的過程中,只要運籌得當,為賽事服務和為群眾服務并不矛盾。關鍵要看賽事主辦者是為了辦賽而辦賽,還是為了給群眾帶來實惠而辦賽。
第11屆全運會,山東省在制定全運會場館建設方案的時候,與全民健身工程建設統籌規劃,在興建和改建比賽場館的同時,各地還投巨資興建了一大批全民健身設施。據統計,山東各地比賽場館共投資了105億元,而城市全民健身工程投資50億元,這其中包括43億元用來規劃建設861項城市健身工程,還投資6.5億元,完成了3.2萬個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與國內其他一些先進的比賽場館相比,遼寧體育訓練中心的優勢在于,這里不僅能承辦高標準賽事,還能集比賽、訓練和全民健身于一體。遼寧一直被譽為體育大省、強省,但真正的體育強省應該不僅體現在比賽成績上,還體現在競技、場館和產業等方面的綜合發展。高標準的場館必將進一步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遼寧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強省。沈陽市同時還將興建市區兩級全民健身中心,為市民群眾提供門類豐富、器材完善的體育健身場所,以進一步提升全市群眾體育運動水平和全民健康素質。據不完全統計,從確定遼寧承辦第12屆全運會起到現在,遼寧各城市為十二屆全運會的召開所舉辦的全民健身活動已超百項。借助國家頒布《全民健身條例》和舉辦省運會、全運會的契機,廣泛開展大型群眾體育活動,加快實現體育進家庭,推進群眾體育向縱深發展。
3著眼未來,發揮體育場館的后全運效應
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投資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其建設規模大、要求高、周期長,投資額度大,資金回收相應較慢,后期的管理復雜,維修費用高等。現今國內外的實踐已經證明,如果我們在建設時沒能對這些大型場館在賽后的使用進行充分、合理的科學規劃和預測的話,一旦比賽結束不僅當時的大型比賽沒能完全得到預期的回報,而且這些大型的體育場館從一開始就會承擔著沉重的經濟負擔,更嚴重的是比賽結束后陷入經營困境,以致造成較大的資產流失和經濟損失,使主辦地區陷入經濟困境。所以大型體育賽事后的體育場館的利用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環保問題。為了避免不良的浪費現象發生,就一定要在籌備比賽場館建設時注意考慮大型場館的賽后利用,一切問題要從長計劃,動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