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位于中國大興安嶺北部,南北長696公里,東西寬442公里,略顯木楔型,境內大興安嶺主脈貫穿南北,面積10667.502公頃,是我國重要的國有林區,也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和松花江、嫩江平原的天然屏障,因此加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對保障我國北部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態環境退化現狀
1、濕地植被退化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特別是開礦、開墾、水濕地改造等,使濕地面積一度減少,部分濕地喪失了生態功能,導致局部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生物多樣性降低,濕地調洪蓄水、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漸漸喪失。
2、土地退化
隨著大興安嶺墾區的興建和近幾年的農業開發,林區東南部的大楊樹、畢拉河地區,大量的林業用地被開墾,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而且,大部分被開墾的農田沒有營造防護林帶,土壤極易被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生產能力降低、侵蝕的表土淤塞河道,導致河流容量減少、泄洪能力差,從而成為誘發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森林逐漸減少、林緣后退,導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嚴重影響了農林牧業的發展。
3、生物多樣性破壞
林區開發建設以來,由于過度采伐和時而發生的森林火災,使寒溫帶針葉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受到重創,野生動物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些野生植物也呈減少趨勢,導致許多常見物種變為瀕危物種。
4、森林可采資源急劇減少
林區在實施“天保”工程以前,一直承擔著全國商品材的生產與供應任務,由于林區開發建設指導思想的偏差,忽視了森林在維持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中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由于林分蓄積逐年下降,且成熟、過熟林多分布在高山陡坡等生態脆弱和不宜采伐地帶,造成森林分布不均勻、結構不合理;實施分類經營后,許多商品林區又被劃為生態保護區,導致林區可采資源更加不足。
二、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因素
1、自然因素
(1)氣候。本地區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炎熱而短暫,年平均氣溫-5℃~0℃,日照與積溫相對較少,光能和有機質利用率較低。因受東南海洋氣候的影響,林區年降水量較高,且都集中在溫暖季節,形成了有利于植物生長的條件,但因凍土層的存在,導致水分除滯留在地表形成大面積沼澤外,大多進入河流而排走;由于春季氣溫回升快、空氣干燥且多風少雨,加上蒙古草原風的作用,致使森林火災增多,這些非正常氣候因素制約著區域環境與經濟發展。
(2)土壤。本地區分布面積最大的土壤是棕色針葉林土,土層一般較淺,土內含有較多的沙石,灰化作用不強,地表黑土層較薄、養分含量低、利用率低,腐殖土含量為10%~30%,心土層呈棕色、結構緊密、深度不一、含大量石礫,還有成片的區域性草甸土和沼澤土,對植物生長影響較大。
(3)植被。由于林區過度砍伐森林、破壞濕地,導致區域植被減少,尤其是幾次大的森林火災對森林和濕地的破壞更加嚴重,使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生態功能明顯減弱。
2、經濟因素
本地區雖然以林業及相關產業為主,但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活需求,忽視了自然規律,過度采伐森林、開墾濕地等行為,導致森林面積減少、質量下降、濕地生態功能不斷衰退。而且區域內林業森工企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加上總體經濟實力不強、經濟結構不夠優化、林業產業化進程滯后,導致其過分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致使森林被破壞,濕地被大面積開墾,使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不能協調發展。因此應盡快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確保林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社會因素
林區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束縛,獨木支撐的局面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嚴重制約了林區發展。社會的經營管理體制及市場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尤其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缺少大工業的拉動,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亟待改變。而且林區人口素質普遍較低,特別是社會公德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林區的發展。因此要大力調整區域內人口密度,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素質,增強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走生態發展之路。
三、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對策
1、依法保護和治理林區生態環境
與林業發展相關的法規與政策是林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在貫徹執行現有林業行政法規、規章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和實施有利于林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產業政策,建立健全林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體系。完善行政監察制度,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嚴格審批程序,依法履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手續。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對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及時查處。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法律和民主監督作用,加大新聞媒體、社會各界及群眾的輿論監督力度。
2、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
林區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跨旗縣、跨部門、跨行業的開拓性系統工程,必須切實加強領導。各級政府部門要與林業局加強協調、相互配合,加大保護力度。應重點在開發綠色產品上做文章,向綠色產業要效益。
3、依靠科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監測和科學研究是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主要依據,要把生態監測和科學研究納入各級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給予重點支持。針對林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特點,建立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和水土流失等生態監測及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的定位監測。另外,還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和生態破壞恢復治理、濕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的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的研究。
4、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建設生態文明
認真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構建一個以人為活動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結構合理與功能完善的復合生態系統。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廣大群眾樹立起建設環境友好、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的生態地區的共同理想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信念。正確區別文化價值和自然價值,摒棄以損害自然價值來實現文化價值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揮人民群眾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做到在保護自然價值的基礎上創造文化價值,達到既增加人類利益、又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
總之,在我國全面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積極恢復和培育后備森林資源,并依托林區多種資源,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型經濟增長點,使大興安嶺林區從采伐利用原始森林為主,向經營利用人工林并綜合林區多種資源的方向轉變,使經濟重心從獨木支撐向以林產工業為支柱、多種經營協調發展的方向轉移,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四大支撐體系,從而使該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并逐漸實現良性循環。要徹底從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經濟利益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誤區中走出來,從而再現有山皆綠、有水皆清、萬壑鳥鳴的大興安嶺秀美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