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建筑工程
環境生態是當今世界最關注的問題之一。隨著工業和經濟的發展,當今世界人口劇增,資源銳減,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發展與全球的環境問題愈演愈烈,生態危機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
現代社會對環境生態破壞最大的,恰好是建筑業。因此,建筑師在設計中肩負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大。人、建筑、環境,是建筑發展永恒的主題。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發展生態建筑,探索生態建筑之路,已成為當今關心人與自然的建筑師們所共識。從早期的生態建筑僅停留在對氣候、生物反應的關注,到今天運用替代能源、生態技術的更深層次的生態理論研究,使建筑師們的生態建筑意識有了更新的認識和加強。近幾年,我國的建筑師都在潛心研究生態建筑的技術及其設計方法,尊重自然,善待環境,合理地使用自然資源,成為生態建筑的主要原則。
以建筑設計為著眼點,生態建筑主要表現為: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與遮陰,為改善小氣候采用多種綠化方式,為增強空間適應性采用大跨度輕型結構,水的循環利用,垃圾分類、處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廢棄物等。僅以上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論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種的配合,需要結構、設備、園林等工種,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學科的通力協作才能得以實現。這其中建筑師起著統領作用,建筑師必須以生態的觀念、整合的觀念,從整體上進行構思。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歷史和人的歷史是相互制約的。因此,建筑師在進行設計時必須要在關注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同時,關注并尊重自然規律,絕不能以犧牲地區環境品質和未來發展所需的生態資源為代價,用“向后代借資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發展。在具體實施操作層面上,生態建筑設計應注重把握和運用以往建筑設計所忽略的自然生態的特點和規律,貫徹整體優先的準則,并力圖塑造一個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建筑環境。
綜上所述,生態建筑的概念,不應該僅僅包括“綠色”“、環保”“、自然”等因素,而應將其多方面進行分類,例如節能、可持續發展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真正意義的生態建筑,應該是從設計、建設、使用,到廢棄整個過程都做到無害化。下面結合實例進行闡述:
一、人與自然共生,將建筑融入自然。
生態建筑應將建筑納入一個與環境相通的循環體系,從而更經濟有效的使用所有資源,使建筑成為地方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并使其健康的運行,盡量減少對自然景觀、山石、水體、植被的破壞,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要素,使自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著名的加利福尼亞科學院就是建筑師和科學家傾力合作的典范之作,被譽為“生態建筑樣板”。這所建筑屋頂下覆蓋著水族館、自然歷史博物館、雨林和天文館等功能。在這座建筑的屋頂上覆蓋著當地本土植物可以吸收90%以上的降雨量。屋頂的外面包了一圈太陽能電池提供電力,能補償10%的建筑能源需求。并且采用了高效率的自然通風系統讓建筑室內不同生態環境的氣候達到有效平衡。
二、建筑再生及建筑材料再生。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院樓為實際考察對象,此建筑由于時間較長,很多構件和設施都已經老化。最近該建筑正在進行一次“大手術”。由于該建筑的結構功能合理、設計施工質量較高、并且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和觀賞價值,因此沒有必要拆除重建。現在設計者正結合抗震、承重等因素,為從前的混凝土框架構架加入鋼結構,并替換掉舊的水暖設施,加入新的建筑材料和設備。這樣該建筑不僅能渙然新生,重現以往的風貌,并且大大地節約了能源和建筑材料。
生態與可持續建筑所帶來的生態正效應、環境正效應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其效益的,作為當代設計師,不應該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穎獨特而忽視了能源的節約。我們應建立生態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環境,用科學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方法進行規劃和設計,將節能意識貫穿于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設計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高效低能耗的建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