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自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誕生以來,色彩就開始作為銀幕造型的一個重要視覺元素,積極參與影片的敘事和抒情。許多極富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品味的電影導演,都在努力探索著銀幕色彩語言的表現(xiàn)風格和形式。他們積極地從繪畫藝術中汲取養(yǎng)料,豐富自己的銀幕造型。印象派繪畫就是他們重點學習的對象。與古典主義繪畫不同,印象派畫家摒棄了依靠明暗對照來塑造對象的繪畫方式,畫面基調(diào)不再以棕褐色為主,而是大膽的采用高飽和度的純色來描繪自然界的對象。
印象派畫家走出畫室,捕捉陽光下空氣氛圍中自然景物豐富的色彩美。
他們發(fā)現(xiàn)自然界萬物在陽光照射下并不呈現(xiàn)“固有色。”如綠色的草地在夕陽下會出現(xiàn)暖黃色;藍色的衣服會在夕陽下變成紫紅色。在印象派畫家筆下,物體的造型形狀被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加強對投射在物體表面的“光源色”、物體受周圍環(huán)境反光形成的“反光色”和“環(huán)境色”的刻畫。印象派繪畫不像古典主義那樣追求造型的永恒和完美,而是把對色彩的瞬間性、感受性的體驗融入畫面。印象派畫家大力提高了色彩在造型結構中的地位,使之成為畫面的主導。他們高度重視色彩的冷暖對比,使物體的陰影帶有色彩傾向,和受光面的“光源色”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畫面色彩豐富絢麗,色彩帶有強烈的情緒意味是他們作品的顯著特征。
印象派繪畫誕生于歐洲,歐洲的電影導演在色彩感覺和藝術修養(yǎng)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詣,他們對印象主義色彩觀念的理解和探索也最為深入。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就是這其中的翹楚。這位1942年出生于愛爾蘭的導演,早年在大學主修繪畫。他在20世紀60年代看過伯格曼的《野草莓》之后,毅然投身于電影創(chuàng)作。在世界影壇,格林納威雖然算不上多產(chǎn)導演,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以凌厲的影像畫面,絢麗的色彩造型為世人矚目,是一位極度風格化的創(chuàng)作者。《情欲色香味》(又譯作《廚師、大盜、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就是他巔峰時期的代表作。格林納威創(chuàng)造性地將印象主義色彩風格融入到電影銀幕中,為整部影片進行了色彩編碼。電影中幾個重要空間場景全部由飽和度很高的純色組成,呈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指向和情緒基調(diào)。這幾個場景的主要色調(diào)分別為:停車場———鈷藍廚房———草綠餐館———大紅衛(wèi)生間———白色書庫———橙紅醫(yī)院———中黃在影片中,高飽和度的純色以一種有序的狀態(tài)廣泛分布于畫面中,這與古典主義色彩風格的電影極為不同。色彩的冷暖對比、明度對比、飽和度對比等多種手段被充分運用于電影色彩語言的系統(tǒng)中,和古典主義色彩風格的電影作品相比,銀幕色彩變化更加豐富。
一、色彩更具象征意味
色彩學理論中,不同的色彩由于其自身物理屬性的特點,會給觀者不同的情緒感受。如可見光譜中,紅色光的波長最長,飽和度高的紅色使人情緒激動亢奮,富有刺激性;相比之下綠色就顯得較為平和,與紅色相比它屬于冷色系,而與藍色相比又屬于偏暖的色彩。因而給人的情緒感受是平靜、舒緩的。色彩能夠影響觀者的情緒,因而用之于電影創(chuàng)作中就被賦予了象征意味。色彩的象征具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色彩本身的意義———由色彩自身的物理屬性決定的。二是超越其自身的意義,具有比喻性、暗示性的意義。隨著現(xiàn)代電影理論和制作技術的發(fā)展,電影中的色彩早已擺脫了彩色電影初期以模仿客觀真實世界為唯一目的的束縛;而作為一種獨特的造型手段,情緒性地,象征性地運用到電影的創(chuàng)作之中。
《情欲色香味》中每個場景的色彩都被格林納威賦予了極強的象征意味,同影片中的人物和敘事緊密結合。影片開場,強盜頭目斯比卡在停車場對一個欠債人瘋狂羞辱。整個停車場的地面,四周墻壁被蒙上一層幽冷陰森的藍色光。導演開門見山的用藍色將此處渲染成一個暴力場所。鈷藍色的墻壁,群青色的地面,彌漫在周遭的白色蒸汽,午夜的停車場格外詭異恐怖,強烈刺激著觀眾的視神經(jīng)。隨即攝影機橫移,第二個場景是廚房,這里的色調(diào)為草綠色。瑣碎的廚房工作就像一場神圣莊嚴的宗教儀式,廚師們個個神情專注的烹制菜肴仿佛在創(chuàng)作藝術品。依據(jù)色彩學原理,綠色的冷暖屬性比藍色略微偏暖,視覺感受舒緩、平和。因此與停車場藍色的陰冷邪惡相比,綠色調(diào)的廚房要寧靜許多。如果說恐怖藍色光照耀下的停車場的主要活動是暴力和犯罪,那么綠色光籠罩下的廚房則是關于宗教、藝術以及隨后發(fā)生的愛情。影片第三個場景是餐廳,其色彩基調(diào)被處理成大紅色。強盜和其隨從身著黑色禮服,斜披大紅色綬帶。他的妻子喬治娜是一襲大紅色連衣裙;餐廳里侍者的服裝、墻壁、窗簾、桌布、座椅及地毯都無一例外地處理成純度很高的紅色。滿眼的紅色令觀者有焦躁、亢奮之感。大盜和他的手下狼吞虎咽的吞食著餐桌上的一切。在他的世界里,完成了在停車場的暴力行徑(強取豪奪)后,就是到這個充滿血腥和貪欲的紅色餐廳縱情聲色(最直接的享樂方式)。他在紅色餐廳里肆無忌憚地辱罵下屬和侍從,即使妻子也難以幸免。與舒緩平和,充滿莊重宗教意味的綠色廚房相比,被大紅色籠罩的餐廳只能和血腥、貪婪和野蠻相聯(lián)系。
如果說古典主義色彩風格的影片注重的是用光影和形體支配色彩的“理性”效果,追求色調(diào)的含蓄與內(nèi)斂,那么印象主義色彩風格的電影則是更加注重色彩的“感性”意味,畫面色彩帶有更多的情緒因素。
二、用“光源色”為物象賦予色彩
光源色的概念最早來源于法國印象派繪畫,畫家們走出畫室,描繪陽光下自然景物變幻莫測的色彩。他們發(fā)現(xiàn)景物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并非呈現(xiàn)原來的“固有色。”同一景物在不同時間內(nèi),會在變換的“光源色”照射下呈現(xiàn)出變化無窮的色彩外觀。
《情欲色香味》中,彼得•格林納威在銀幕色彩的構筑上最大限度的調(diào)動了有色光源,使“光源色”成為最富有表現(xiàn)力度的視覺形象。格林納威在色調(diào)的處理上沒有單純依靠布景,服裝和道具的固有色之間的搭配組合,而是大膽的將照明光源作為銀幕色彩的提供者并施加于全片。光源和色彩,兩者融為一體,相映成趣。格林納威大膽吸收了印象派繪畫的技法和戲劇舞臺燈光的造型方法,在拍攝時將照明燈具前附著上不同顏色的“濾色片”。因而呈現(xiàn)出的光線不僅提供照明需要,更是在導演的整體設計下成為鮮明的色彩語言。不同的空間被各種飽和度很高的“光源色”(鈷藍、大紅等)賦予了不盡相同的銀幕形態(tài),色彩對比異常強烈。這與古典主義含蓄內(nèi)斂的色彩風格在視覺效果上有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