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電影電視
一、系統觀——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現代系統觀認為,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是一個總體過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對象,綜合地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以便有效地認識和改造對象。
音樂是電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好的電影音樂,和整個影片融為一體。眾所周知,每一種藝術在和其他藝術進行綜合時,能夠產生重大的變化。因此音樂除了作為獨立藝術出現外,也在電影、電視作品中廣泛運用,不論是恐懼、愛戀、憤怒、哀傷、歡樂還是純真等各種情感,音樂都可以細膩地表現出來。感情在音樂中的存在,既不依靠比喻的外殼,也不憑借情節和思想媒介,它在影視作品中的感情是不通過任何媒介的傾訴,只有音樂中所表現的感情才能使我們從理性支配下的表現手段中解放出來。托爾斯泰曾這樣說過:“音樂是感情的速記。”可見,音樂既能表達情感的內容,又能表達感情的強度,它是具體化的,可以感覺到的實質,同時,它又可以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表達難以言說的情感。例如日本影片《人證》中,著名服裝設計師八杉恭子為保住自己的名譽和地位,殺死了從美國前來相認的親生兒子——黑人喬尼,為此她也遭到警察的追捕。影片最后,八杉恭子跳崖自盡,草帽在空中飄落,這一系列鏡頭畫面沒有對白,伴隨草帽飄落的是影片的主題曲《草帽歌》,安靜的世界里只有悲情的歌曲飄蕩,將八杉恭子內心的愧疚和痛苦渲染得入木三分。
又例如在影片《圣誕夜驚魂》中,影片一開始就運用歌曲以分唱、合唱的方式,不僅直接給觀眾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同時利用連唱的方式把劇中代表性很強的角色也一一交代了出來,增強了影片的欣賞性。歌曲在這里更好地烘托了影片畫面的內容,加強了畫面中視覺形象的情緒節奏。
如果抽掉一部有聲片的音樂,我們會覺得很難集中注意力,這也就是為什么有聲電影必然會取代無聲電影。聲音和畫面一樣,都處在集中注意力的核心地位,它使影片有了第三度空間感,即所謂的立體感。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音樂并不是多多益善,過猶不及對于任何事物都是同樣的道理,恰如其分的使用才是關鍵,比如影片《城南舊事》里的《送別歌》,音樂就在電影的關鍵幾處才用,而且都不是整段出現。渲染氣氛的歌曲如果用的太多,就會使審美主體產生厭倦情緒,形成負面效果。又或者說,“無聲”本是渲染氣氛的一種元素,“無聲”如果被運用得巧妙,會令影片更具有感染力,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辨證觀——靜與動
辨證思維是現代科學實踐的思維形式,它要求我們看事物要一分為二。
電視詩歌散文中讀到過詩人安南的詩《海之聲》,其中有這么一段:“音樂的搖籃不是維也納,是大海。”“風舒緩海也舒緩,風激越海也激越。沒有風的海才是真正的死亡之海。”電視配樂是唯美的,與優美的電視詩歌相得益彰,而同時,我們在這首詩歌的本身也能讀出美妙的音樂韻律來。從這首詩可窺見作者內心的波濤:潮汐將至,在巖石上遠觀大海,當你的思緒被大海的寬廣所包容的時候,它總是顯得相當平靜;但當你的敏銳的感覺“觸摸”到來自海底幾十米深的暗涌時,誰都再也無法寧靜。——大海就是如此,靜中帶動,動中有靜,所以有人說,感覺不動的海才是最可怕的。這很有點像德彪西的感覺,德彪西不像貝多芬那樣飽滿和充滿爆發力,也不像肖邦那樣充滿詩情畫意,更不像李斯特那樣激情澎湃,德彪西的激情正如同海面一樣,表面上波瀾不驚,而內心則是波濤暗涌,很類似于印象派的藝術效果,似動非動,似靜非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如流沙暗涌,不動聲色。
提到動與靜的音樂詩,不可不提一位南北朝詩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王籍如是寫道:“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句詩被后世喻為描寫動與靜巧妙結合的千古絕作。此聯句是他踏訪若耶溪時,感受山中噪與靜、鳴與幽的對立統一之神出妙語。
王籍以“蟬噪”襯托“林靜”,用“鳥鳴”顯現“山幽”,動中寫靜,充滿生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使獨具匠心的文學構思與充滿哲理的人生思辨統貫一體。同時,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蟬噪”、“鳥鳴”,一派祥和的自然音樂,令人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大自然的靜謐與深遠,在這自然音樂中,動與靜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
三、科學技術觀——電影配樂的發展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科學技術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的有交叉性科學。
從無聲片到有聲片,從單純的后期配樂到同期錄、配音,電影作品的制作越來越重視音樂聲效的精湛化,除了觀眾審美要求的逐漸提高,實現這些進步的重要前提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沒有可以仰賴的技術基礎,再完美的構想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無聲電影時期,為了彌補電影中缺乏聽覺層面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時。旁邊總是有鋼琴師或小型樂隊作即興伴奏,歌曲自始自終連綿不斷地伴隨著影片的畫面。這不但費人力而且很難達到聲畫同步。電影進入有聲時期以后,音樂便成為了影片的最重要元素之一,它對畫面中富于動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獨特的音響特征加以描繪,如鳥鳴、追逐、機器運轉等,電影從此成為了一個立體的概念。到了近現代,3D甚至4D電影的出現,對音效處理的技術要求更高,也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觀眾“身臨其境”的夢想,觀影效果得到了極大的飛躍。有聲片的音效從錄制到制作,在技術上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如果不是立足于電影本身的特性,利用科學技術逐步改進和提升,電影業不可能達到現在的繁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