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城市的規模、城市人口的數量也是與日俱增。當然,伴隨著工業化程度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在得到極大的滿足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與日俱增的各類污染、“熱島效應”以及自然災害等的嚴重威脅。面對這一現狀,我們如何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生態環境建設是解決這一嚴峻問題的最佳途徑。因此,在該背景下,筆者結合自己從業經驗,擬以可持續發展觀為視角,對當前我國林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效益評價進行研究,同時對其發展問題提出可行性意見。
1.林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地位
林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地位可概括為“位居主體,效益顯著”。
1.1生態環境建設的物質基礎
森林是陸地生態環境的主體,是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森林在改善生態環境、維系生態平衡、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等方面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園林植物的應用,如公園、專類園以及森林公園等處處體現其重要地位。
1.2生態效益為主,多效益并存的體系
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在生態環境建設中作用的發揮主要體現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個方面。生態效益方面,如固碳釋氧、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減噪等;經濟效益方面,林產品的開發與利用、旅游收入以及生態節能所帶來的間接收益;社會效益方面,城市建設中園林植物的應用,可為市民或游人提供休息、交流以及釋放自我的空間,以達到緩解壓力、增強身心健康的作用。為人類社會結構的改進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啟動啊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林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效益評價
林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效益評價是一個應用理論,也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實際上這是全球公認的一個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就現今而論,國內外大都集中于對相關效益的研究,對該問題的評價鮮有問津。筆者認為,針對林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效益評價,應重點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2.1準確核定評價內容如上文所述,林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效益凸顯,而就評價內容而言,應包含改善小氣候效益、水文生態效益、森林游憩效益以及林業生態工程經濟效益分析等等。
2.2林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效益評價
2.2.1體現綜合效益
森林系統效益體現主要是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這三大效益是生態環境建設中應當樹立的主要目標,在效益評價中要對其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圍繞三大效益確立投入產出利率、投資回收率、內部收益率等主要指標。通過上述指標的全面系統的分析,能夠正確反映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和內涵。
2.2.2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
為了力求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全面性和客觀性,評價中要掌握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中不僅要針對某一特定目標,而且要從質量、數量以及時間等方面進行多因素評價。有時在直接評價中也會遇到一些待評因素或指標不好預測、定量或計價,這時就應當以現有的資料為基礎,從其側面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2.2.3動態與靜態相結合
為追求評價及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我們要從多角度進行比較。從系統本身而言,要對其不同階段的效益評價;對不同系統而言,還要對相同階段的進行比較。因此,只有結合動態與靜態結合,才能如實反映其現實狀況以及系統發展趨勢。
2.2.4與發展規劃相結合
通常,在評價時往往把整個項目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也就是項目基期、項目執行期和項目后期階段,這樣評價結果會相對準確、客觀。
3.林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發展對策
隨著生活的日益富足,人們逐步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城市環境的優劣是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然而,由于我國主導文化的發展,現代城市建設很少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筆者結合自己實踐經驗和相關文獻分析。提出以下應對策略。
3.1林業與城市建設規劃同步
林業建設與城市發展步調一致:現代城市建設中,要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為導向。城市建成區建筑密度比較大,是人們工作、生活比較集中的場所,應保留部分廊道或斑塊;城市外圍,往往是人們游憩、休閑等場所(崇尚自然的回歸),因此,在規劃時,除不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廊道外,還要在其附近人工營造相應斑塊,以達到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凸顯“以人為本”的生態理念。此外,城市內外的廊道要注意有機密布與銜接(嵌塊體),這樣有利于增加綠地率,進而構成城市森林生態網絡體系。
3.2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要多學科同行
林業建設的主要要素是植物,而植物又是有生命的物體,因此,在建設中要嚴格遵循其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習性,同時要以森林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園林植物學等多學科作為指導,兼收中西方文化,注重造景藝術,達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益的城市森林系統。此外,城市中的不同森林植被類型也在不斷演替,我們還要根據其變化特點適時進行林分改造,通過人為的方式促進其向地帶性植被類型演替,形成穩定、多層次的生態結構,進而提高三大效益。
3.3其他
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要盡量減少硬質景觀(地面鋪裝、建筑物、構筑物等)的應用,以提升城市人均綠地率為主。出增加綠地面積之外,還要盡量考慮綠化用地面積的有限性,要通過先關技術,采取復層混交種植模式,即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模式。此外,還要充分優化城市綠化或造林植物資源的選擇,要根據城市不同的立地條件,選擇合適的樹種,注重鄉土植物、抗性樹種的應用,關注森林結構優化等等。最后,政府相關部門領導還要從源頭上真正重視起這項艱巨的任務;同時,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全民參與林業建設的意識。
4.結語
城市生態與環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必定能創造宜人環境,確保我國林業的健康、良性可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