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摘 要: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順應市場經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轉向大眾化而產生的新生事物,獨立學院的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創新已成為近年來眾人關注和研討的熱點。文章分析了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指出了實踐教學模式的局限與不足,并在如何完善與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上作了一些探討和有益思考。
關鍵詞: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性
一、引言
獨立學院是近1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創新的重要成果,并逐漸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總體上看,獨立學院的發展是健康的,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但由于歷史積淀少,定位不明確,辦學特色不強和浮躁、急功近利思想的存在,其生存和長遠發展將受到制約。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獨立學院只有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總結辦學經驗,凸顯實踐教學特色,才能斷增強核心競爭力,以適應迅猛發展的時代要求,保證平穩可持續發展。本文針對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在總結了國內外獨立學院發展歷史與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若干創新策略,這對我國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模式理論依據
2.1 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踐是認識的動力,人們的認識能力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1]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的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2]從以上基本原理可以知道:一方面,高等院校的實踐教學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實踐教學模式的制定必須以正確的理論為依據。
2.2 獨立學院的定位
對于獨立學院的定位,原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說:“教育部提倡、支持試辦獨立學院,最主要的一點是要增加本科高教資源,發展本科教育,特別是發展優質本科教育,培養優秀本科人才。”[3]因此,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培養高質量的優秀人才來定位。在設置特色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等方面,力爭比公辦高校更具競爭力,最終形成以質量立校,以特色求勝的新局面。[4]綜合考慮,獨立學院的合理定位是:以發展優質本科教育為理念,以母體的師資與管理為依托,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任務,逐步形成真正獨立的,面向社會的大眾化教學機構。比如湖南師范大學樹達學院的定位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以學生為根本,以質量為生命,依法辦學,努力培養適應國家和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高、專業基礎好、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本科應用型人才。
2.3 國內外高校發展的歷史與經驗
1958年的勞動鍛煉, 過分強調實踐而削弱了理論教學;“十年浩劫”期間的無視教學,大學幾乎走向了崩潰的邊緣;文革以后,曾一度重視了理論教學,但又忽視了實踐教學,高分低能成了當時教學產物的代名詞??梢哉f,歷史的經驗為我們構建科學、實用的實踐教學模式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按照適應地方需要、面向市場辦學的原則,確定了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在人才培養類型上,堅持培養面向生產、經營和技術開發一線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放眼全球,國際一流大學一般都認為,開設實用性課程,培養實用人才是高校服務社會和適應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5] 為了讓學生適應社會,美國推出了CBE模式,澳大利亞推出了TAFE模式。綜觀上述模式,不難看出,其共性都是加大了對課程實用性的培養力度,把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求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2.4 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我國正在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國家戰略,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企業亟需大批高等應用型人才,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理應順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著力培養一批高水準地實踐能力強的復合人才,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創新務實的學習態度和精神,與時俱進,靈活應對時代和社會發展給人才培養帶來的各種挑戰。
三、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3.1 人才培養模式缺乏特色,理論和實踐脫節
目前,大多數高校各專業普遍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還是以課堂講授為主,實驗操作為輔,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實踐教學在專業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明確,實踐教學環節的組織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學生實習和實驗操作、實踐調查的機會和時間較少, 且能夠體現人才培養特色的實踐技能課時較少,根本無法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3.2 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
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內容必須緊貼社會實際需要,教學方法與手段必須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有效提高實踐能力。[6]許多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和實驗手段比較落后。在授課方式上,仍以教師講解為主;在操作程序上,仍按教師意志實施,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都沒有得到合理調動和充分發揮。在課程安排上,許多實驗都是放在理論教學之后進行,無形中弱化了實驗教學的特性,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與認知,創新教育和個性化教育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創新教學思想在實踐教學園地上還未能全面滲透進去。[7]
3.3 教學條件簡陋,設施不完善
獨立學院由于辦學經費有限,缺乏政府投入,實驗室建設處于一種自發分散的初始狀況,設備陳舊且重要儀器缺口較大,無法滿足學生掌握新技術的需要。實踐教學基地分散、臨時性較強,不利于教師及時指導和解決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更嚴重的是由于督查難度較大,學生不參加實踐活動的情況較為突出。
3.4 實驗教師配置不合理,缺乏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