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計劃總結
目標: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50億元,同比增長15%,主營業務收入5900億元,增長18%;實現利稅680億元,增長19%;實現利潤390億元,增長18%。為確保目標的完成,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實施“10+3”主導產業集群推進戰略,加強工業主導產業的規劃實施、載體建設、招商引資、存量優化等工作措施。到年,十大主導產業全部建成千億級產業,完成投入5600億元以上,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萬億元,完成增加值3000億元,利稅1100億元。
(二)全力培植大企業。重點扶持“十五家大企業”、“三十家強企業”和“六十家新特企業”。做大做強主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延伸開發,完成產業裂變,走集團化、規模化的發展路子。發揮大企業集團品牌效應和龍頭帶動作用,采取多種形式,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加大105家重點工業企業技改力度,爭取在建項目達到190個,總投資780億元;其中,15家大企業在建項目將達到55個,總投資360億元。
(三)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加大投資力度,優化投資結構,引導投資方向,以實施大項目為重點,膨脹規模、擴張總量,以大投入贏得大發展,以量的擴張求質的突破。注重投資回報,提高投入產出,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環境相統一。深化投資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來源多渠道。預計年全市在建技改項目將達到625個,項目總投資將達到1380億元,全年完成技改投資將達到480億元,同比增長18%以上。
(四)大力抓好招商引資。充分用好高鐵開通機遇,在承接產業轉移中膨脹經濟總量、促進結構調整。重點抓好對接央企工作,努力推進在建項目竣工投產,在談項目落地開工在,同時,加強對央企戰略發展的研究,深入挖掘我市與央企合作的資源和項目,采取引進與合作方式并舉,找準切入點和對接點,確保每個縣市區每年至少有一個重大項目合作成功。
(五)搞好企業技術創新。對重點工業企業分類指導和重點培育,進一步推動企業技術中心體系科學化、規范化建設。做好國家、省、市級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新體系的培植和管理,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增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形成一批體系完善、機制健全、自主創新能力強、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現代企業。年力爭重點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建設專項(創新重大成果轉化項目)2項,爭取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力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600項,列入省首臺套4項,為德州經濟調結構、轉方式做出新貢獻。
(六)努力推進節能降耗工作。我市工業結構和發展階段決定了節能降耗工作面臨很大難度,省政府下達的年度節能目標是必須完成的約束性指標,必須完成。年要加強節能基礎工作,注重長效機制建設。積極開展節能考核和調控體系改革調研,在充分考慮各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節能潛力和新上項目等因素基礎上,研究制定包括總量目標、存量目標和增量目標在內目標考核體系,進一步強化節能目標考核與調控的指揮、引導、管理效用。加強機構及人員配置、專項資金設立、制度建設等各方面工作,進一步提高節能管理能力,夯實節能減排工作基礎,確保節能目標完成。
(七)加快兩化融合步伐。積極探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嚴格落實國家和省扶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項目納入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重點,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
(八)抓好運行調控。加強對重點產業和企業的預警監測和調度,研究建立應對運行異常波動的快速反應機制,制定預警預防預案。年,監測重點向主導產業和骨干企業傾斜,繼續做好重點企業旬報、工業經濟運行快報、月報工作,完善大企業臺帳和產業臺帳,建立全面、完整的信息系統,提高經濟運行分析工作準確性。加強對原材物料、交通運輸、能源電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協調保障,確保企業生產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