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學史論文
文學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的文學”,為全人類所共享,這在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中,早就明確地講過了。我們中國只是在新時期改革開放以后,人們才遺憾地發現,當代世界文學頂尖級的諾貝爾文學獎,將12億人口的中國排除在外。于是一批有血性的富于民族自豪感的作家和評論家,明確地提出了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同世界接軌。并且,決心在20世紀的最后幾年間,向諾貝爾文學獎進軍,實現零的突破。可是,1999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被德國作家格拉斯摘走,20世紀最后一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他是人了法國籍的華裔作家,不屬于中國人。而今,遠比獲一個諾貝爾文學獎更重要的文藝全球化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中國作家和藝術家,又該如何面對呢?“全球化”,對中國文學來說,簡直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科技和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帶來的思想和文化的相互滲透,以及信息的傳播、文化工業的產品市場、學術領域的話語權力等等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和競爭,將對中國文藝創作帶來的影響也是雙重的。
文藝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傳播與消費,實現了第三次革命。從文化史上考察,第一次革命是紙的發明,第二次革命是印刷術的誕生,第二次革命是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它使全世界各民族的文藝產品的載體和交流都變得十分容易,而且這種超越時空的信息傳播方式無孔不人,想拒斥它也十分困難。歷來視為神圣的一切經典的文學創作,都將被排擠到•種邊緣,傳統的精英文學和藝術越來越當作一種國粹保存而擱置一邊、相反,作為經濟全球化語境中的文藝,將越來越呈現出一種世俗化、趣味化,各種快餐文化及其產品打著娛樂文化的旗號,更加風行于世,如魚得水。文藝創作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逐漸納入商品經營的軌道,一切經營的技巧和出發點都聽命于市場的銷售和觀眾的興趣,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失衡,利潤原則將逐漸替代審美尺度,文藝批評泡沫化、廣告化,服務于商業炒作,由于人們只崇拜金錢、物欲,精神貧困,藝術審美欣賞向滿足于感官的刺激滑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爭奪經濟政治霸權到強占“主流文化”,控制“文化霸權”。
由于世界各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信息的交流不平等,以英語為主導語言,以美國文化為中心的“主流文化”大量地向其他弱勢國家流人信息,占據主導地位。西方的意識形態包括價值觀、宗教觀、審美道德觀將會形成慢性滲透,支配別國,成為領導者。許多人文學者對全球化的到來,充滿了人類文化的危機感。幾年前季羨林先生等人多次暢想下一個世紀,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流的東方文化將取代西方而主宰世界,近期又有一些學者暢談21世紀的文學,中國將享譽全球。對于老學者們這些仰之彌高的放言高論,能否成為事實,僅僅是一個很遙遠的暢想,我所最關注的還是現今,眼下中國文學藝術如何求得生存的問題。美國的一部大片((泰坦尼克號》打遍全世界,使國產電影黯然失色。中國的《還珠格格》純屬鬧劇,在投票中竟轟然獲獎。這些大家共見的事實,都意味著一種西方的“主流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正在與我們爭奪另一種霸權。
上面列舉的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在目前中國的某些方面已初見端倪,作為塑造人的靈魂的文藝,將如何抵御有害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和平滲透,保障作為人的理想!尊嚴和人性美不致受金融、物欲膨脹的侵蝕,通過文化藝術在人們的心靈中筑起一道精神的堤防,這是中國文人作家和藝術家所面臨的世紀職責。但是拒絕污染采用隔絕、封閉、孤立主義的政策沒有出路。全球化對外開放也給文藝打開一個廣闊的世界文化市場,提供施展才智的無限商機。
首先,由于信息交流的便捷,各民族、各國家間的文化藝術的個性、經驗互相溝通,互相學習借鑒,將有利于大大提高中國文藝創造的總體水平。文藝家的眼界開闊了,將打破陳舊固定的思維模式,獲得新的創造性靈感。其次,全球化并非同一化,也不可能是單一的“美國化”、“西方化”。古老的中國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藝術的優良傳統,由于過去長期封閉,也由于以美國為首與中國長期的意識形態的對立,多數洋人不了解我們,而且常常帶著偏見看中國。我們以正確的態度順應國際潮流,將給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帶來很好的機遇。古老的東方文藝經過由傳統到現代化的轉化,將會以更加燦爛的光華顯耀世界。第三,中國的民族振興和繁榮發展離不開世界。通過文學藝術的傳播可以架起同世界各民族相互了解的橋梁。文藝是以情動人為其特征的,文藝的傳播不僅是以理智而且從情感的深處潛移默化地打動人、鼓舞人,尤其中國傳統藝術中那種重親情、友愛、善良的人性美以及詩情畫意的藝術表達,將有利于增進了解,溝通感情,化解沖突,推動全球化向著和平健康的道路發展。
文藝走向世界實現全球化,首先是我們拿什么樣的作品去給全世界讀者看?過去我們的誤區是不把全世界的讀者看作是“服務對象”而奉行一種與別人“對著干”的哲學,所以“文革”時期,包括“十七年”創作的文藝作品,在國際上幾乎無人問津。相反,像沈從文、張愛玲等作家更多地表現了人性美的作品,以及一些旅居海外和港臺的作家的作品,在國外讀者中享有聲譽。可見國外讀者和觀眾欣賞藝術也是有選擇的。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多數人并不都是因意識形態不同而拒斥,還在于我們的文藝作品所描述的內容和題材,是否具有更廣泛的全人類性,能夠給全世界讀者提供更多的參考信息,使他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達到相互間了解和心靈溝通。
我認為,世界文學中有許多共同的主題,隨著歷史的變遷演繹出不同時代的新意。比如,歌頌青春和愛情,描寫“忠”與“奸”的斗爭、尊重個性,渴慕自由,同情弱者,揭露金錢、權力的凌辱,歌頌崇高與理想的美,反對戰爭,渴望和平,對人性丑陋的揭露,對民族性格缺失的反思。總之,一句話:把文學還原到人學,這是一個寫不盡的永恒的主題。
其次,重提大視野的“全民文學”。真正的文藝是屬于全人類共享的公共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