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計劃總結
一、前言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氣象事業對國家安全、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深遠的前瞻性作用。隨著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氣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全社會對氣象服務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高。氣象事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是代表當地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氣象工作,逐步實現市氣象事業的跨越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和《省氣象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立足實際,進一步推進市氣象事業的發展,適應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服務“三農”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科學編制和實施好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十一五”規劃完成情況
“十一五”期間,在省氣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在市直各部門的協同配合下,出色的完成了“十一五”規劃,部分領域取得創新性、開拓性的發展。
(一)公共氣象服務
“十一五”期間,對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的決策氣象服務、重大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重大工程和重大社會活動等氣象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公眾的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氣象服務產品進一步豐富,建立了涵蓋公路、交通、鹽業、農業及海洋經濟產業的專項和專業化氣象服務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積極推進氣象服務信息進村、入戶工作的開展。年至年間,組建了鄉鎮、辦事處以及到村級的氣象信息員隊伍,全市氣象信息員總數達4500余人,并充分利用市、縣氣象局的決策氣象預警信息短信服務平臺,免費向各級氣象信息員發布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氣象服務信息覆蓋面,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率達到85%。
積極拓展12121聲訊電話和手機短信氣象信息服務,12121聲訊電話已從“十一五”初期的60路擴展到目前的360路,部均撥打率達到2.5%,手機短信用戶覆蓋率為8.9%。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市、縣電視天氣預報,建成電視天氣預報虛擬演播室,并承擔市代縣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制作,常規氣象服務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0%以上,氣象服務公眾滿意率達88%。與農業、林業、海洋漁業和畜牧等部門聯合移動通訊公司推出了市農村信息化平臺,使氣象信息能夠迅速、便捷地傳送到農村移動用戶手中;先后完成了7個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建設試點,開展氣象信息轉發、宣傳等工作。通過上述多種氣象信息發布與傳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氣象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基本實現了公共氣象服務信息“進農村、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
(二)氣象預報預測水平穩步提高
根據多樣化產業經濟發展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定量降水、災害性天氣落區等精細化氣象預報預測服務業務。初步建立了暴雨、雷雨大風、冰雹、高低溫、寒潮、大霧等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監測預警系統,實現了以綜合氣象探測網絡系統為基礎,以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為工作平臺,綜合應用各種觀測資料、數值預報產品和技術預報方法,制作多種時效的氣象預報服務產品。目前,預報產品時效有:3小時、6小時、12小時、24小時、48小時、72小時、96小時、120小時等,另有月、季、年短期氣候趨勢預測,氣象預報服務產品的精細化程度逐步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逐年上升,突發氣象災害短時臨近預警能力明顯提高。近幾年,晴雨預報準確率穩定在90%以上,高、低溫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了83.1%、80.3%,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23.2%,專業及專項氣象預報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服務產品不斷豐富。
(三)綜合氣象探測系統日趨完善
在地方政府和省氣象局的大力支持下,綜合氣象探測系統日趨完善,構成天基、空基、地基綜合立體監測系統。在原有7個國家級氣象站、1個農業氣象觀測基本站、2個省定測墑站,1個紫外線強度觀測站、1個酸雨觀測站、1個沙塵暴觀測站、1個大氣成分觀測站、雷達站和7個PCVSAT衛星接收小站基礎上,“十一五”期間又新建成88個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站,覆蓋到全市所有鄉鎮、辦事處,其中7要素站2個,6要素站6個,5要素站2個,4要素站22個,2要素站58個,可以基本滿足市氣象監測和預報服務的需要。為有效保障自動氣象站運行,初步建成市、縣兩級技術裝備保障系統,建成加密氣象站雨量現場標校系統。另外建成4個GPS/MET水汽監測站、3個沿海能見度觀測站、7個臺站實景監控系統、7個農田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1個雷電監測站、1個DVB-S衛星接收站、1部移動氣象臺、1個水質監測站;在冬棗原產地,建成果品小氣候自動觀測站1個;在和沿海建成風梯度觀測塔3座,測風高度為10米、30米、50米和70米,為開展沿海風能資源開發積累資料;與省供銷合作社在良種棉試驗基地建成特色農業生產基地氣象觀測站1個。
(四)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逐步加強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不僅是農業增雨抗旱和防雹減災的重要手段,而且在緩解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市政府有關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精神,充分利用現有綜合探測系統,進一步完善了集預警、指揮、通信及作業組織實施于一體的人工影響天氣防災減災體系。市、縣指揮中心建成了可視化指揮系統,實現了雷達、衛星云圖等信息的實時共享。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不斷強化安全作業和高效率作業的意識,基本完成作業點規范化建設和改造,完善了固定高炮作業為主與流動火箭作業相結合的作業體系,加強了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和利用,強化了人工消雹防御能力和效率,形成人工增雨(雪)可以覆蓋全市、對局部冰雹天氣可以進行有效防御的能力。目前,全市共有77個固定作業點,其中“三七”高炮75門,固定火箭作業點2個,流動火箭作業車7部,從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人員達350余名。
(五)氣象科技支撐力進一步增強
氣象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圍繞發展現代氣象業務、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增強人影防災減災效率、提高氣象為農服務針對性和主動性等關鍵科技問題開展多項課題研究,氣象科技研發能力顯著增強,取得了一批支撐氣象業務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間,承擔省氣象局重點課題4項,市科技局課題2項,部門自立課題58項,獲省氣象局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獎三等獎1項、全省推廣項目1項,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在核心期刊發表科技論文49篇。其中自主研發的“雷達監控報警系統”、“自動站氣象資料分析顯示系統”、“氣象報文上行傳輸系統”、“基于組播技術的新一代天氣雷達實時共享網絡的組建”等多數研究成果投入業務應用,并在氣象業務和氣象服務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