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計劃總結
各區縣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部門、單位,國家、省屬駐各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和《省現代物流業振興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我市經濟發展新優勢,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是我市依托優勢跨越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作為半島城市群、藍色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魯南經濟帶的重要出海口,我市港口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運輸方便快捷。陸向腹地涵蓋等,輻射中原、西北廣大地區;海向腹地涵蓋最具活力的環太平洋地區。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推進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是我市的必然選擇和戰略舉措。
2、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是提升臨港產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市冶金、石化、汽車、漿紙、海洋裝備、糧油加工等臨港產業發展迅猛,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正處于加速壯大、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時期,亟需現代物流業的配套跟進。專業化、定制化、供應鏈一體化的綜合性現代物流服務,必將推動制造業主輔分離、流程再造,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臨港產業綜合競爭力。因此,適度超前發展現代物流業,實施現代物流與制造業聯動發展勢在必行。
3、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是大力推進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一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內在要求,而現代物流已列入我市重點推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我市先后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和中心30個,已擁有物流企業600余家。年,全市社會物流總額達到4842.5億元,增加值達到115.3億元;物流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9.5%,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6.1%,均居全省前列。但物流業總量偏小、水平不高、配套不完善、支撐體系不完備等問題仍然突出,迫切要求我市搶抓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機遇,加速推進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4、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我市港口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及產業優勢,加快物流園區、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建立完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不斷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強現代物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5、基本原則:
——整體規劃,分步實施。著眼經濟社會全局,統籌當前和長遠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分階段實施。
——突出特色,重點推進。立足我市臨港工業占主體地位的實際,科學定位物流區域功能,實施重點項目突破,突出發展工業物流。
——專業策劃,全面提高。加強信息化建設,運用供應鏈管理理念、專業技術方法,推進企業物流、社會物流、區域物流、國際物流全面提高。
——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健全領導體制,完善政策措施,強化引導扶持。以市場為導向,擴大開放度,加快資源整合,提升發展水平。
6、發展目標。圍繞建設立足魯南、促進藍區、服務、聯通國內外的區域性國際航運物流中心和地區性物流節點城市的總體目標,打造市場物流、保稅物流、外向物流、總部物流,通過提速、提質、提能級,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
到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骨干物流企業,初步建成規模化、集約化、快速高效、銜接良好的物流設施體系和互聯互通的信息網絡體系,基本建成以港口物流為龍頭,以制造業物流、城鄉配送物流、專業市場物流為配套的現代化物流產業體系。物流業增加值達到20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0%以上,年均增長13%以上;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實現下降;培育3-5家輻射全國、收入過10億元的大型知名第三方物流企業;現代物流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10%以上,成為全市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
到年,物流業增加值達到400億元,物流業發展重心從“量的擴張”轉向“質量并重”,物流服務層次明顯提升,服務范圍持續擴大,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三、完善市域物流節點體系
7、構建科學合理的物流產業空間結構。根據全市物流需求空間分布特征,按照城市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規劃,尤其是港和臨港工業規劃,結合主要貨源點分布、主要貨類和貨物規模情況以及現有貨運場站、倉儲設施、交通運輸情況,我市物流節點整體布局采取“集中兩點(臨港物流)、延伸到線(市域物流)、兼顧到面(縣域物流)”的空間分布方式,形成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網點三個層面的網絡結構模式。其中:物流園區主要滿足港口“大進大出”的物流服務需求,其服務范圍覆蓋港口腹地、環經濟圈與長三角發達地區,在區域物流系統中起到增長極的作用;物流中心主要為市域周邊地區企業生產、居民生活提供物流服務;配送中心主要為一定范圍內工農業生產及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物流服務。三種不同類型的物流節點據其需求,科學配置,合理布局,相互補充,共同組成全市物流節點體系。
在空間布局上,“集中兩點”即以港港區、港區為重點,以經濟技術開發區、區為主體,建設兩個物流重點核心區;“延伸到線”即以貫穿市域東西、南北的高速、鐵路、鐵路、省道、高速、疏港高速、國道、省道等為主要軸線,建設東西、南北兩條物流發展帶;“兼顧到面”即建成以縣域經濟為主體的物流次中心,全市上下形成既相互貫通又各具特色的專業物流園區。
8、加快重點物流園區建設。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全市產業布局、貨物流量和流向,完善和建設四大物流園區。
(1)化工物流園區。以區石油化工產業為基礎,以現代物流管理理念為指導,依托嵐橋石化、石大科技、瀝青、化工等大型企業,充分發揮管道運輸、鐵路編組、30萬噸原油碼頭和港區碼頭配套罐區等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倉儲、信息咨詢、危化品運輸等物流服務,形成輻射全國的專業化工物流園區,打造北方重要的化工物流基地。
(2)港區物流園區。充分利用港港區的綜合運輸優勢,積極發揮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作用,強化集海關、檢驗檢疫、邊檢、海事、港航、信息、政策服務、咨詢、貨代、金融、保險、人力資源管理等為一體的現代航運業服務,優化口岸環境。依托保稅物流中心(B型),以港口等重要物流節點與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以鐵礦石、煤炭為核心的大宗干散貨運輸體系,培育以先進的碼頭和現代管理為依托的集裝箱運輸體系,建設以港口物流為核心的現代物流體系。重點推進保稅物流園區建設,以港區和開發區為依托,港區與保稅物流區、保稅倉庫互動發展,打造形成以港區為中心的外向型物流園區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