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一、傳統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我國現代設計教育至今已走過三十余年的歷程。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大國,據統計中國目前有藝術設計專業的高校超過1000所,每年招生人數達數十萬。在設計專業大發展的同時,社會對藝術設計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國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單一,學科體系的痕跡比較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往往被忽視,實踐教學的途徑較為單一,課程與課程之間相對孤立,實訓室建設項目簡單,教師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致使藝術設計類專業建設與行業發展嚴重脫節,我們急切需要一種集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因此在藝術設計專業中進行“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是迫在眉睫的。我們應該探索建立這樣一種教育體系,即教學為研究和實踐服務,研究為教學和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實踐又為教學和研究提供驗證,使教學、研究與實踐互相促進,實現良性循環。
二、探索“3+1”藝術設計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內外的推廣和應用“工作室制”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最早出現在歐洲。1919年在德國魏瑪建立的國立包豪斯學院,開創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先河,其“知識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的教育體系至今都影響著世界設計教育。而自“包豪斯”開始,“工作室”制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西方國家的現代設計教育所采納,在歐洲的設計藝術院校“工作室制”教學中非常注重與現實的實踐項目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由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學生技術方面的教學,學生有相對獨立的工作室。歐洲的設計藝術水平一直是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和他們的“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和推廣是分不開的。在國內,清華美術學院、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中國美院、西安美術學院等多家藝術專業院校和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學院都采用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我院前期對于“工作室制”的探索與實踐
作為一所定位為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新建民辦本科院校,藝術設計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是藝術設計應用性人才培養的一條非常切合實際的道路,是我們一直在追尋的。工作室是以某個學科專業的研究方向為基礎,由著名的專家、教授為核心,組成學科方向研究的師資團隊,具備一定的研究、設計、開發實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科研并行工作。我院藝術設計專業從05年開始就在專科學生中逐步開設了藝術設計工作室,學生通過入校時的選擇(自愿與競爭結合的方式)進入各個工作室,利用課余時間,部分優秀學生以完全準就業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專業設計課程。該人才培養模式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與發展的教育教學環境,促進設計教學與就業的自然銜接,使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專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當前社會發展與競爭的形勢下,能夠培養出適應現實社會的應用性本科藝術設計人才,有效解決學生的就業與社會適應能力問題,無疑是現代設計藝術教學改革的一種新型、有效的模式。
三、“3+1”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在“應用型”本科藝術設計專業培養方案中融入這種全新的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思路,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多方面體現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3+1”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三年的工作室學習加上一年的社會實習,完成四年的大學學業。大一新生入校后就進行雙向選擇進入各個工作室學習和實踐,通過三年工作室的鍛煉已經具備了獨立的設計工作能力,進入社會參加工作進行實訓和實習,為真正的就業作準備。我院藝術設計專業把學校現有的專業教師根據專業研究方向與領域進行整合,成立若干個工作室,每個工作室有一定的專業方向的定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業能力的培養,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工作室在教學的形式上采用開放式,研究的方向由責任教授按專業設立,并由責任教授負責組建研究資料和師資群。負責本研究方向的專業課程的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撰寫及實施。課題來源是根據企業的需求,對企業當前的生產問題提出課題,以課題為中心展開的專業教學。“3+1”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其本質不是簡單的“師徒式”的教學,它更強調學生的創造性參與。教師把以“教”為主轉變為以“提高”為主,教師幫助學生提出藝術設計的課題,引入實際操作的項目,協助學生分析和解決課題、完成項目,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現問題、掌握知識、參與教學,以此加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思考和創新能力。
(一)工作室設計
“工作室制”是創建與藝術設計類專業相適應的教學、實訓、生產一體化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工作室其實可以看作一個模擬的設計公司,學生除了公共課程的學習,所有的專業課程將在工作室里完成。學生們沒有了平常所謂的教室,工作室就是他們的教室,也是他們的公司,本來的畫室就是學生們校內的職訓工場。工作室主要進行基于企業崗位的、任務驅動的生產性實訓,進行校內外“工作室”的頂崗實習,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我院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目前已經建立了相似模式的工作室和職訓工場15個,部分學生已在工作室進行項目實踐。
(二)工作室運行
將工作室的學習任務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教師自擬的課題任務,另一個方面是來自于外面企業的項目。將若干門的專業課程進行了分類型打包,以任務為主題分解原來的課程教學。教師自擬的課題來代替以前的課堂教學中的設計基礎課程,例如設計素描,設計色彩,三大構成(形態構成)等,而以前的職業技能課例如標志設計,字體設計,包裝設計、VI設計課程被來自于企業的實際課題所代替。當然除了工作室的任務以外,學生們必須參加社會上的各類招標活動,參加各個類型的設計比賽,同時在畢業之前必須完成相關的設計師考證。學生們在工作室的三年里完成設計項目,參加設計比賽,積極考證,修滿了大學的學分,在順利畢業的同時,他們還具有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因此具有了直接上崗的社會工作能力,使就業“零距離”。該人才培養模式完全從社會需要的人才來進行培養,達到“知識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的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