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會計審計
1對兩種知識距離理論的比較陳博口1在關于知識的買賣價格決定因素論述中,構筑了一個以知識的編碼程度、知識的抽象程度、買方的知識基礎3個因素組成的“知識轉移距離”,簡稱“知識距離”模型,筆者將它以二維平面的結構直觀地展示出來(見圖1)。對三者構成知識距離的解釋,博伊索特認為,編碼和抽象都可以被看作去除冗余數據從而在數據處理上實現節約的過程。減少干擾數據,使知識更清晰,從而縮短知識賣方與買方的距離,這是知識賣方將知識推向買方的過程。例如:日本三菱電子公司的軟件開發人員田中郁子將大阪國際旅店的首席面包師掌握的揉面知識(隱性知識)進行編碼和抽象,成為詳細的產品說明書。這就使高級面包師的揉面知識與普通人的距離大大地縮短了。買方的知識基礎同樣對新知識的數據量產生影響,如果賣方了解了買方的知識基礎就可以去除新知識中與買方的知識基礎相同的數據,實現數據的節約。因此,新知識與買方的知識距離就越小,這是知識買方將知識拉向自己的過程。而王浣塵對信息距離給出了如下定義:信息狀態轉移距離是其轉移概率倒數的對數值。信息狀態轉移距離可簡稱為“信息距離”,其縮寫符號可表示為“DIT”,計量單位可用小寫字母“dit”來表示,數學計算式為:DIT(ji)=dji=l092(1/pji)。式中pji是從一種信息狀態Xj,j一1,…,N,轉移到另一種信息狀態xi,i一1,…,N,的轉移概率口]。
由于知識是以信息為基礎的,因此,知識距離的含義,也可以表示為新知識的某一信息狀態,轉移到與買方的基礎知識實現共同信息最多的新知識信息表達狀態的距離。
知識距離三維結構模型為我們如何縮小與別的知識差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指導。①對于已經文檔化的顯性知識,要縮短知識距離只有通過買方調整其知識基礎來實現,或者是通過中介(如教師),加強對買方的知識培訓,改變顯性知識的現有信息表達狀態,從而縮短知識距離;②對于隱性知識,一般而言,賣方將根據買方的基礎知識的狀態,通過不同的編碼和形象化方式來改變新知識的信息表達狀態,以縮短知識距離。
盡管該模型是一個關于知識買賣的模型,但是,由于知識價格的高低決定于知識在買賣轉移中的距離問題,而這種距離大小又以雙方的知識差距為基礎,賣方知識顯性程度強,與買方距離越近,越容易被買方所把握,知識轉移的要價就低。如果買方知識基礎好,對賣方知識的理解與把握越透徹,與賣方知識距離近,因而知識賣方要價也低。所以,從該模型闡釋中,我們可以了解知識轉移之間存在差距,要縮短它們之間的距離就應該從買方與賣方兩方面入手。這已經接近羅斯·巴納德(Ross.Barnard)的知識距離理論,為我們認識知識距離以及如何縮短知識距離提供了一定的參考。然而,該模型在診斷一個企業(知識買方)與別的企業(知識賣方)知識差距時無能為力,不能通過它確切知道與其它企業的知識差距;它還給知識一個概念性模型,從而限制了該模型在縮短知識差距方面的應用性與操作性。
為更好地了解本企業與其它企業的知識現狀與知識差距,我們可以借鑒羅斯·巴納德的知識距離概念。
他認為一個公司至少會呈現出知識的4個維度,知識的每個維度都可以依據Bohn的知識成熟度八等級劃分(見表1)來客觀衡量,找到相應維度的知識所處的等級。這8個等級從低到高分別是:完全無知、有意識、可衡量、控制媒介、具備過程能力、具備過程特征、知道為什么、獲得完整知識。在每個知識維度上將已有知識和待吸收的新知識的知識等級相減,將得到的每個知識維度上的知識等級差進行加總,得到的和就是表示已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知識距離或者稱為企業的總知識距離。對那些引進技術的企業而言,在目標技術己經確定并了解所需具備的知識結構的情況下,知識距離還可以被用來衡量向新技術跨越的難度,并就技術知識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導。因而基于知識的角度,每個企業在引進外源知識或技術時,都應該首先對自身知識結構及其知識構成和分布進行分析,然后根據相應知識勢差跨越的難度,來確定可以引進的技術類型,使得企業既能夠通過合理的引進而獲取技術優勢,又不因引進技術的難度系數過高或過低出現技術消化不良的狀況。
巴納德的知識距離理論由于運用了波恩(Bohn)的知識成熟度模型,使我們可以以之為參照診斷與識別出企業各方面的知識狀態,并利用該模型分析標桿企業的知識成熟度,有利于企業雙方的知識差距。該模型之所以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個診斷知識成熟與否的共同標準,學習企業可以根據該模型中的知識位置描述、知識典型形態和知識特色等進行對比分析,找出本企業的知識現狀。同時,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分析標桿型企業的知識狀態,通過如此比較,本企業與其它企業的知識距離就顯現出來,為 學習型企業向標桿型企業學習提供了一個有針對性的知識缺口彌合導航圖。該模型是一個知識管理的極佳工具,目前在企業界應用廣泛。不過,該模型還不是很具體,還不能直接對比雙方的知識差距,還需借鑒知識成熟度進行間接對比;同時,為了把握本企業與先進知識的具體差距,還必須結合一定的行業或企業知識標準進行深入分析。另外,該模型對如何彌補知識差距沒有作進一步探討,使得知識距離理論仍呈現出較強的概念性,需要理論界、企業界作出更多的實踐性努力,使之發展為一個完全的、實用的診斷知識差距的工具。2兩型一體知識差距彌補模型運用知識距離模型測量出本企業的知識狀態與知識差距后,一個企業要將自身打造為一個真正的知識型企業,就應該采取合適的措施以加強對本企業的知識管理并彌補這些知識差距。為此,筆者結合知識的來源與轉移機理,提出了一個兩型一體的知識彌補模型。所謂兩型是指企業的知識來源無非來自兩個方面:內生型與外生型。內生型指本企業員工、工作小組、研究機構通過自身的知識努力與工作技能的提高、經驗的積累創造出大量的知識,內生是知識創造與彌補的根本;外生型是通過人才的引進或者技術的購買等外在途徑來獲取知識與技術,它是企業積聚、積累知識及縮短知識差距的捷徑,尤其在我們發展中國家,許多企業普遍使用該途徑,這是由其追趕型的發展戰略所決定的。但是,在這個知識大爆炸、大變化的時代,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只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否則就不能成功應對競爭環境的挑戰,兩者只有相得益彰才能架構起企業的知識根基。正如目前許多中國企業在經過了一段時期的引進與模仿之后,現在強調自主創新與引進相結合以實現更高的發展一樣。一體指知識源、知識受體、知識通道、知識內容四者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缺乏任何一個環節,知識就不能轉移,知識差距的彌補就無從著手。下面對該模型進行簡單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