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學科教育
興趣是人們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是啟迪人們思維的動力。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生物自身的特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生物現象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高質量的完成生物教學任務。
一、講究課堂藝術。激發(fā)學習興趣
初中生的特點:好動,自我約束能力差;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生物教學中,要盡量避免照本宣科式的平鋪直敘,應對每節(jié)課進行必要的“藝術”加工,巧設懸念使授課內容具有激趣性,全方位的激活學生的思維細胞。如:在講《青蛙》一節(jié)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面畫一個形似青蛙的漫畫,讓童心未泯的學生猜猜是什么,他們會情竇大開,異口同聲的發(fā)出:青蛙!隨即教師提出青蛙生活在哪里?它對莊家是有利還是有害,對青蛙要不要保護呢等等。
在邊問邊答的過程中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在學生暢快的氣氛中,教師再講解青蛙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及生活習性,就很容易使學生接受,并饒有興趣。
二、分化難點,寓教于樂
初中階段生物學的基本內容大都是生活環(huán)境中耳聞目睹的實物和自然現象,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把教學難點與實踐相結合”這一有利條件,把知識融于實際生活中去,分化難點,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如講《葉的結構》一節(jié)時,教師可提出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現象:落葉為什么背朝天?
讓學生思考,然后指導學生理清問題的思路:即搞清楚葉的表皮,下表皮主要是由什么組織構成的,柵欄組織、海綿組織結構有何特點,再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理解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與落葉背朝天之間的關系,最后圓滿回答開始提出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望的情感中,突破難點,寓教于樂。
三、動手實驗,動中生趣
生物課是~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在做好課堂演示實驗基礎上,要重視學生的動手實驗,讓學生自己在實驗中感知生物課本身的情趣,并從中發(fā)現問題,激發(fā)他們帶著問題孜孜不倦的學習生物的興趣。教師要適時給予引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講“光合作用”時,讓學生動手做“葉綠素的提取及分離實驗”,邊做邊讓學生分析,問什么研磨時要迅速?加工氧化硅的目的是什么?葉綠體中各種色素為什么能在濾紙上分離出來?這樣在邊做邊導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意識和綜合概括能力,改變傳統的“你講我聽”的“講實驗,背實驗”的乏味教學模式。
四、開展課外活動,啟迪學生的思維
根據初中生“好動”的特點,結合生物教學內容,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如以班組為單位寵養(yǎng)家、家鴿、盆栽月季、葡萄制作、動植物標本等。通過開展這些符合初中生心理的課外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拓寬知識視野,提高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而且能夠更好地陶冶學生情操,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還能啟迪學生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探索問題的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發(fā)展創(chuàng)造思維的環(huán)境和氣氛。
總之,我們在生物教學中,要想盡一切辦法,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全開好生物實驗課,注意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并搞好創(chuàng)新,為新世紀培養(yǎng)合格的科技人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