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科相關
摘 要:鄉風文明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撐。鄂東南十個村調查表明,鄉村文明發展態勢良好,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鄉村文明建設,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軟實力。
關鍵詞:鄂東南;鄉村文明;調查;研究
鄉風文明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戰略的重要內容和目標,直接影響著城市文明和中華文明。中國文明面臨的最大挑戰也許就是怎樣保存鄉村社會僅存的一點根脈,進一步復興它,讓鄉村在文化中在人們的價值觀和精神結構中恢復其應有的地位。[1]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是城市化、工業化的過程,是鄉村文明融入城鎮文明的過程,是農民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轉型的過程。[2]
帶著鄉村文明的若干問題,筆者對鄂東南孝感市十個村進行了專題調查,發出問卷4000份,收到有效問卷3265份。調查結果表明,鄂東南農村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為主線,鄉風文明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同時,也反映出鄉風文明建設的諸多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扎實穩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鄂東南鄉風文明建設態勢良好
調查問卷中,希望建設文明、健康、科技、環保鄉風的占97.2%,認為鄉風“文明”和“比較文明”的占86.9%,認為鄉風文明發展趨勢“越來越好”的占66.8%。鄉風文明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1、衷心擁護黨的政策,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群眾普遍感到生活改善、安居樂業,幸福感大大增強。問卷中,在回答“當前農民最滿意的是什么”提問時,有98.5%的問卷回答是“中央的惠農政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二補一免、不交倒補”,“免收中小學生學費”,“生活有保障、行路方便、用電可靠”、“政策好、自由祥和、生活幸福”等相關內容。表現出農民群眾從內心衷心擁戴黨的農村政策,并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給予的充分肯定。近年來,鄂東南各地區各部門把加快農村社會事業建設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中小學辦學條件的改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服務體系的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開展,農村廣播、有線電視、網絡等事業的繁榮,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事業在穩步發展。
2、傳統美德得到弘揚,道德科教快速發展。孝感市是中華孝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具有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問卷中,在回答“村民家庭責任感怎樣”、“村民能不能做到尊老愛幼”、“村民夫妻關系如何”和“村民鄰里關系如何”等提問時,分別有93.1%、96.6%、96.7%和92.3%的人選擇“強”和“比較強”、“能夠”和“比較能夠”、“和睦”和“比較和睦”及“好”和“比較好”。 鄂東南各地堅持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功常抓不懈,廣泛開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育活動,與全社會創業創新氛圍有效接軌。積極依托廣播、電視、網絡等科教媒體向農民傳播“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目標”等內容,強化農民思想道德、法律法規、科技文化、市場知識等方面的教育,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雙提升。
3、市場觀念明顯增強,法制意識逐步提高。不少農民緊跟市場經濟的大潮,表現出較強的致富愿望和競爭意識。周田村外出經商務工人員有609人,占本村勞動力總數976人的62.4%,且在北京、武漢、廣州、河北等省市形成了525人規模的豆制品加工隊伍,2009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7000元。白合村一農民告訴我們,因為選擇適銷對路的優良品種,且廣泛使用地膜、大棚、低殘留農藥及測土施肥等先進技術,他年均收入在35000元左右。許多農民走向市場后,能夠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使經濟行為置于法律的保護和約束之下。農村社會治安狀況也在好轉,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問卷中,在回答“農村社會治安情況如何”提問時,有42.3%的人回答“越來越好”。
4、社會治安日益穩定,鄉村環境有所改善。鄂東南各地堅持依法治村,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初步建立了群防群治隊伍和治安綜合治理網絡,實現了農村穩定。各村自制制度逐步健全,制定有涉及公益事業、計劃生育、贍養老人、鄰里矛盾、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村規民約,78.8%的村民認為執行村規民約對村風良性發展有推動作用;84.4%的受訪對象認為農村風氣逐年好轉,62.6%的村民反映“如今外出不鎖門也不用擔心被盜”。近年來,鄂東南農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實施了外墻粉刷、路面硬化、公路拓寬、改水改廁、垃圾集中、停車場修建等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狀況明顯好轉。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7.2%的村民認為村內衛生狀況逐年改善;85.4%的村民認為環境衛生狀況的改變十分明顯;82.6%的村民對政府開展的“鄉村清潔工程”、“五改五通六治工程”等表示積極支持。
二、鄂東南鄉風文明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調查顯示,鄂東南鄉村文明建設呈現積極發展態勢,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文化陣地弱化,迷信活動抬頭。問卷中,有34.1%的人把“文化設施欠缺”作為“影響鄉風文明主要因素”之一。村農文化滯后于農村經濟發展,投入不足造成鄉風文明建設的基礎設施嚴重退化。一是新建的文體活動場所極少;二是原有宣傳文化陣地設施老化,陳舊落后。有69.7%的人把“經濟發展不夠,農民增收緩慢”作為“影響鄉風文明主要因素”的第一選項。調查顯示,封建迷信活動在一些地方呈蔓延態勢。算命、求神現象普遍,神漢、巫婆吃香走俏,人死了超度亡靈,燒五花八門的陪葬品等現象較為嚴重。問卷中,在回答“鄉風存在的不文明現象主要有哪些”提問時,回答“封建迷信”的占47.6%,居所列10種不文明現象之首。在回答“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情況怎樣”提問時,選擇“盛行”和“比較盛行”的占30.1%,選擇“偶爾發生”的占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