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摘 要:創業教育從出現至今,在研究上,多見于創業理論等層面的研究,缺乏對其功利化傾向的系統和全面的研究。本文探索了在創業教育中容易產生的功利化傾向以及如何去除功利化的對策研究,研究將有助于對創業教育的內涵產生新的理解,對職業院校培養創造型人才提供新的方向。
關鍵詞:功利化;創業教育;高職院校
創業是一種創新性活動,它的本質是獨立地開創并經營一種事業,使該事業得以穩健發展、快速成長的活動。創業活動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內生性力量,更是推動自主創新和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重要力量。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創業活動需要大量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管理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機會識別能力、決策能力的創造型人才,這也恰是各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大學生創業教育,主要是服務于創造型人才培養,通過創新教育模式和和相關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增強創業意識,培養創業品質,掌握創業知識,提升創業能力的教育。近年來,大學生自主創業這個詞不斷在各個場合被提起。
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現狀
2011年4月19日,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創業培訓擠進創業促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年至少對1500人開展創業能力培訓,在開展示范性培訓的同時,提供項目開發、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服務。同樣,在各大高校,尤其是以職業技能為主要教育重心的高職院校,大多也開設了創業教育的課程,有的還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便利條件,如開創大學生創業園、設立大學生創業培訓中心等等。
從1998年開始,清華大學舉行首屆創業計劃大賽開始,大學生自主創業一時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與各方高漲的創業熱情相比,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實際人數并不多。那些積極參加創業計劃大賽的學生,也很少有真正走上創業這條道路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自主創業項目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承擔一定的風險以及中國傳統就業觀念影響等,更重要的是創業教育不到位。
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通過對創業系列的培訓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它教育的重心是創業能力的培訓、創業精神的強化和創業者素質的養成。在我國,高職教育屬于高中后教育,是培養生產和管理第一線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和專業型人才為目標,因此,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兼于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的特殊性,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是以創業帶動就業為特點的。因此,給大部分師生的印象就是,開展創業教育就是為了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2011年4月,筆者對無錫某職院09級516個學生進行創業意向調查,僅有36人有意向,占總人數的6.9%。調查中學生們表示,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由于文化素質的制約,他們未來的目標更多的是就業而不是創業。多數學生認為,創業教育就是為了學校宣傳的需要,為了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實際一點來說,還是就業最合適自己。這種誤差導致很多學生不愿意接受系統的創業教育,而在畢業后又頻繁轉換工作,造成很多學生無所適從,甚至待業在家的現象。這種現象無論是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和高職院校本身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高職創業教育容易功利化傾向分析
1、追求攀比效應,一切為了就業率,創業教育導向有誤。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擴招,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直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2009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就很嚴峻。據統計得知,2010年的畢業生人數630萬,再加上往屆沒有順利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各個高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來促進大學生的就業。其中一個重要措施就是開展創業教育。在這個層面上,各大高校認為,開展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鼓勵部分沒有就業的畢業生走上創業道路,以創業帶動就業,解決學校的就業率問題。就業率對學校當然意義非常,為了提高就業率,各個學校想盡了辦法:有的學校以學生就業率作為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依據,有的學校學生若沒有就業協議書就不得領取畢業證,學生就業工作陷入一個“怪圈”。為了在同類學校中排名靠前,追求攀比效應,最有效辦法就是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就創業教育導向來講,這是個十分功利化的傾向。
創業教育代表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絕對不僅僅是帶動學生就業,它是知識經濟時代對學生成長、成才等全方面的教育,包括,思想意識、職業技能、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等為重心的教育方式。如果只是為了提高學校的就業率,這個創業教育工作未免太過于功利化,過于浮淺,沒有收到應該收到的教育效果。
2、追求片面效應,創業教育實際與理想相背離。
創業教育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的熱捧,從各高校和各地區舉辦的創業計劃大賽中可以看出,學生們的創業計劃方案也越做越好。每年一屆的創業計劃大賽儼然成了各高校展示自己創業教育成果的舞臺。為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實力,為學校爭取榮譽,各高校都經過了充分的準備。從表面看,這種大賽最能檢驗一個學校創業教育的成果,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視,成立專門的團隊、配備專門的指導老師和設備,在賽前抓緊時間訓練,多數學校都以難獲得全國大賽的名次為榮。創業計劃大賽成為各個學校比拼教育教學效果的大賽,成為各個學校宣傳自己優勢的大賽。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個別學校在國家級創業大賽上得獎后榮耀而歸,許多老師和同學甚至不知道有此類比賽。因此,創業教育實際并沒有得到普及和深入,創業教育倡導培養“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理念,也成為一種與實際脫離的理想。創業教育注重培養具有開創精神、獨立工作與管理能力的人才的意識,也被大多數人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