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財政稅收
大蕭條以來,財政政策被視為政府干預經濟的有效手段。但20世紀70年發表生的滯脹,卻使這一政策的有效性遭受多方面的置疑。經濟學界有關財政政策的作用探討,一直就沒有停止過。薩繆爾森指出,財政政策是指制定稅收和公共開支的過程,其目的是抑制經濟周期的波動,維持增長的高度就業的經濟。從定義中可知,財政政策是為了減小經濟波動而制定的。那么,對宏觀經濟運行的不同看法,就成為財政政策問題分歧的根源。
一、財政政策無效論
(一)經濟和諧運轉,不存在經濟危機,勿需財政政策。
1、古典學派
古典學派對宏觀經濟有兩個基本認識:第一,經濟僅僅會在短期內偏離充分就業,因而不可能存在長期的衰退。合格的勞工在現行的市場工資下,能夠迅速地找到工作。第二,總需求政策會影響價格水平,但不會對產量和就業產生持久的影響。
基于以上認識,古典學派主張“自由競爭、自由放任”。政府在市場經濟中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其職能僅限于抵抗外國侵略,維護治安以及舉辦某些公共工程。在財政問題上,古典學派主張財政收支平衡,反對赤字和舉債,反對政府利用財政政策干預經濟。
古典學派的代表人亞當•斯密就反對舉借公債。他認為,公債侵蝕了資本。“最初債權者貸與政府的資本,在貸與的一瞬間,已經由資本的機能,轉化為收入的機能,換言之,已經不是用以維持生產性勞動者,而是用以維持非生產性勞動者了。①”在他看來,公債豢養了食利階層,并且使人民在戰時的重負無限期拖延下去。
2、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贊成薩伊定理,認為供給可以自動創造需求,資本主義經濟有趨于充分就業的傾向,產品價格和貨幣工資可以適應供求狀況上下調整,勞動力市場可以出清。在新古典主義者那里,價格機制的精致與完美得到了充分的論述。因此,他們認為,任何隨機的或非系統的總需求政策,都只會增加經濟在自然水平附近的波動,財政政策也不例外。
20世紀早期,西方國家政府深受新古典學派的影響。即使在大蕭條前期,英國政府仍然堅持著所謂的“財政部觀點”,即財政投資的擠出效應是完全的。“財政部觀點”強調,政府通過向私人部門出售債券來籌資,諸如進行道路建設、公共房屋建設等政府支出項目,只不過是把資金從私人部門的投資中轉移出來而已。而且,試圖通過投資公共支出項目增加就業,作用也不大,因為即便公共支出項目更多地安排了勞動密集型活動,也會被公共部門更為低下的運作效率抵消效應。
(二)承認經濟會陷入蕭條,但認為財政政策無效。
1、貨幣周期論:應采用單一貨幣規則,而不是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論,幾乎重新恢復了傳統貨幣數量論(費雪方程:MV=PQ),即貨幣供應是外生的。他認為,從長期均衡趨勢看,經濟將處于“自然失業率”狀態,政府過多的干預只會使情況更糟。在弗里德曼看來,財政政策不僅具有擠出效應,而且政策時滯常常使政策實施后果與經濟運行的需求背道而馳。基于這種認識,他反對“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而主張采用“單一貨幣規則”。
弗里德曼還提出了永久性收入理論,即各個時期的消費支出與消費者的永久性收入有關,只有較小部分與現期收入有關。這么一來,政府支出的變動就是無效的,因為政府支出的變動不會對永久性收入產生影響。對于居民而言,臨時性的額外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作為實際消費,其余都轉化為儲蓄,因而財政支出并沒有達到刺激消費需求的目的。
2、理性預期學說:公眾的理性預期使財政政策失效。
盧卡斯用理性預期假說改造了自然率假說,采用了比貨幣主義者更為激進的說法:即使在短期中也不存在通貨膨脹與失業的替換;不存在非自愿失業———失業是勞動者為了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自愿調整工作與閑暇的跨時替代;經濟波動的原因是貨幣供給沖擊,波動的傳導機制源于經濟行為人對價格水平的錯誤預期。1976年,盧卡斯提出了對傳統政策評價方法的批評。他認為,不應該用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來預測不同經濟政策的后果,因為在新的政策環境下,經濟主體會調整他們的預期和行為,這些模型的參數就可能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政策無效性命題:存在理性預期、且工資與價格具有彈性的條件下,被人們預期到的政府政策無法影響實際的產出或失業。只有政府隨機地改變財政政策、公眾未預料到時,才會影響實際產出和失業,但代價是造成產出的劇烈波動。
3、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波動本身就是自然和有效的。
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等人,不滿意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了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這兩種理論同樣信奉新古典信條,其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強調經濟波動的根源是影響總需求的名義變量———貨幣沖擊,后者則認為是影響總供給的實際變量———技術和生產率沖擊。
他們認為,經濟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經濟趨勢本身的波動,而不是經濟圍繞基本趨勢的波動。這就意味著,周期不是對均衡的偏離,而是均衡本身暫時的波動。既然是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場失靈,政府沒有干預經濟的必要。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主要政策含義是,政府不應試圖用穩定政策來消除產量和就業的波動,因為穩定政策達不到期望的政策目標。如果政府的財政政策使產量和就業偏離了市場決定的最優數量,那么政策就將造成很大的危害。一般而言,減輕經濟的不穩定性會減少福利。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還因為這一理論,獲得了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三)政策執行的扭曲導致財政政策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