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節日等配合進行。”從課標要求,我們不難看出:新課標給我們品德教學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用活教材,把兒童的生活實際納入我們的教學資源問題。
特色教育是學校的靈魂,它蘊藏在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教育行為、人際關系以及生活樣式,對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品德學科教學要求和特色教育內涵二者關系我們不難看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這兩門新課程建設所需的教育教學資源與開展特色教育所需課堂教學資源在方式、內容上是完全可以相互交融和相互充實利用的。利用好學校特有教育資源,讓已經初具雛形的特色教育成果為品德教學服務,讓品德教學推進特色教育的開展,其目的就是要借助品德這個學科所具有的特殊的德育教育性特點,以現有的特色教育成果為載體,按照“常態、有效、好操作;優質、高效可持續;相融、創新、有特色”的宗旨,努力建構起品德學科教學特有的研修模式,從而進一步提高品德學科教育實效,達到教育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實現特色教育創建和課堂教育創新的雙贏。
一、挖掘地域資源,找準校園特色融合品德教學
晉安區地域廣闊,城鄉結合,有優美的山水、悠久的文化,不少學校因地制宜,結合自身條件,挖掘資源優勢、地理優勢,人文優勢,積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形成鮮明特色。引導學校借助已經形成的特色,在品德教學中引導特色與教材中知識點融會貫通,為品德教學提供實踐、體驗、感悟的空間和素材。同時,也借助課堂主渠道作用,拓展和提升特色創建成效,可謂是一舉多得。
如:晉安區是全國著名的國石壽山石之鄉,壽山石文化是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大特色。
紅寮中心小學地處壽山石的故鄉———壽山鄉紅寮村,與壽山石文化的悠久歷史有著不可分離的情緣。
學校以此為契機,以石為題,以石為材,對整個校園進行了合理美觀的布置;設置了壽山石文化課程,使用學校自編的校本教材《壽石探源》、《田坑類》;建成開放了壽山石標本室和精品室。幾十年來,從學校走出的壽山石技師、名師代不乏人。每個紅寮學子都為做一個壽山人而感到驕傲。無獨有偶,鼓山鎮樟林村是壽山石兩大雕刻派系中“東門派”的發源地之一。樟林小學的學生中壽山石雕刻藝人的子女占75%。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樟林小學以“傳承壽山石悠久文化,感受壽山石雕刻藝術”為主題,開展特色教育建設。學校充分重視和發揮校園環境布置的宣傳教育功能,特別開設壽山石雕作品欣賞和篆刻課程,設立“壽山石”多功能教室,讓學生們在福建師大美術系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習雕刻。
在教學品德教材中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過程中,教師就有意識借助現有的壽山石探源和壽山石篆刻特色素材,讓課堂教學的知識點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山水、人物來實踐、體驗、感悟,進而激發學生從喜歡壽山石提升到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同樣,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對壽山石的認知又近一程,對學校特色的拓展又提一步,既學到了知識又激發了情感,達到了“雙贏”目的。
再如:晉安區西園中心小學,處于有著全國著名民間藝術之鄉的“軟木畫”的家鄉,其開展的“軟木畫”特色教育建設影響大至港澳臺和東南亞國家。處于福建著名木雕之鄉的象園小學“木雕”,位于全國著名腰鼓之鄉的戰坂小學的“校園腰鼓”等都給品德課程的學習帶來了空間和素材,產生較好較大的影響。2010年4月,象園小學面向福州市公開教學品德與社會課《濃濃家鄉情》,就將象園小學的木雕藝術、紅寮的壽山石、西園的軟木畫等等福州的各類鄉藝融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鑒賞、學習交流中感受到了家鄉文化的豐富多彩,萌發對家鄉文化的喜愛之情,并懂得去愛護與傳承家鄉的文化遺產,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成效。
二、把握課域特點,借助學科特色服務品德教學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較之其他課程,它的綜合性更強,并融入了各門學科的精粹,淡化學科邊緣。這些看似與品德學科無關的學科特色教育資源,如果能用心去挖掘和把握,從中尋找到有效的教學載體,我們還是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知識,培養情感,養成良好的對待學習、生活等態度,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學校這一特殊的“加工廠”,我們嘗試通過對學科特色教育資源的研究,采取了因校而宜、因學科而宜、因教師而宜的方式進行整合,突出了以特色學科創建來服務品德教學,以品德教學來推進特色學科創建。
如:晉安第三中心小學,前身是鐵路實驗小學,該校英語學科基礎好,師資力量強,學校以“鐵路”為載體,將“雙語”(英語和漢語)與鐵路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鐵路與英語》學科特色校。品德與社會的教材中有《交通與生活》這個主題,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交通服務中用上英語,無疑會為現今的生活帶來時代的氣息。
鱔溪小學的教育特色“閩劇進校園”,成功培育了新的一代閩劇傳承人,在國家組比賽中屢獲大獎,學校也被授予閩劇特色校。品德與社會教材中《鄉音,鄉曲》的教學中,閩劇的介入可以說是最好的素材了。
新店中心小學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學校獨創的“中宮六六格”書帖,貼近小學生寫字習貼,獲得國家專利。每年學校均有大批書法藝術特色生被福州寫字書法特色校招走。每年春節,學生書法義寫春聯,無不讓人感嘆“后生可畏”,煥發著書香之氣的校園引來了北歐五國大使參觀學習和贊嘆。這么好的教育資源,品德教育中的《追根尋源》《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教師讓學生在暢談中感受書畫的魅力,感受學習書法的艱辛與收獲,感受到國粹的驕傲,更感受到傳承與發揚書畫藝術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