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美術教學環境資源,就是一切有助于美術教學實施的客觀存在的事與物,包括有形的、無形的,自然的、社會的、精神的。以學校教育教學為中心,從課堂到校內外,社區的、地域的、民族的、古今中外種種事與物,經過合適的選擇與處理,就可以構成美術教育教學的元素。”如果按空間分布來劃分,可以把美術教學環境資源分為校內的和校外的兩種,筆者根據論述的需要,在這兒主要談及的是校外美術教學環境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問題。
一說到美術史論教學,人們更多地想到的是校園內部,甚至僅僅是教室內部,許多人想到的就是教師站在講臺上喋喋不休甚至是滿堂灌,學生坐在講臺下無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一直等到下課鈴聲響起才獲得解放。因此美術史論課變得單調乏味,與實踐技能課相比,更缺少自由,尤其是作為教學中最主要矛盾的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和交流,相對削弱了美術史論課中人性人情之美,因此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也在情理之中了。《美術課程標準》明確建議學校:“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美術館、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及私人博物館、當地文物資源、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作坊等。學校與美術館、博物館以及社區攜手,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學校應“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學環境資源的價值和意義,并進行開發和運用的探索,同時取得了可喜得成績,這實際上反映出人們在教育觀念上的變化更新,這既是課程改革使然,也是時代使然。但筆者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即人們更多地把美術教學環境資源的開發成果運用到美術實踐技能課的教學中來,很少涉及到美術史論課的教學。根據自己長期的美術史論教學的觀察和體驗,筆者決定進行開發美術教學環境資源進行美術史論教學的研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高師美術史論教學的現狀并提高其質量。
首先,努力構建美術史或具體的藝術家或藝術作品生存的當時語境,增強學生的現場感覺。
學習美術史,無論是中國美術史還是外國美術史,會接觸到很多的原始古代美術。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對美術史按年代做條分縷析的歸納總結,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為了增強教學的形象性直觀性,用幻燈或多媒體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這樣就把美術史變得抽象空洞,學生無從把握,能給他們留下印象的可能就是幾件作品,而且對這些作品的把握也常常脫離開它所生存的環境,尤其對于那些距離我們太過遙遠的作品,學生憑借自己的現有知識和能力無法還原那早已逝去很久的歷史語境,教師由于種種原因也沒有進行有關時代、種族、環境等的介紹,所以即使學過,學生們也常常是無從談起。這種美術史教學缺乏活力、生動和人文味道,也無法承擔起文化傳承、交流以及進行素質教育拓展的重任。
筆者認為構建美術史或具體的藝術家或藝術作品生存的當時語境,增強學生的現場感覺和真切感受,會很大程度地提高美術史論教學的質量。美術史的教學可以與考古發現聯系起來進行,因為許多美術史的構建都是借助于考古發現完成的,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與其讓學生通過美術教材與歷史間接交流,不如放手讓他們到現場去與歷史、與美術作品面對面直接對話,自己去構建具體的時代語境,當學生的靈感和思維與真實氛圍碰撞時必會迸發出激情的火花。一個學生曾對筆者談起她到殷墟前后的感受,她說已經學過了中國美術史,未到殷墟,她對商代文化的印象就是青銅器、甲骨文等一些模糊零散干癟的片斷,雖然也記住了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如司母戊大方鼎,雖然也在教材上欣賞過商代青銅器的精美紋樣,也認真背誦了它的藝術特點,但考試過后,慢慢地也就忘干凈了。殷墟一行卻讓她收獲頗豐,歷史就在眼前,青銅器上那些精美的紋飾就像盛開在她心中的鮮花栩栩如生,她覺得整個殷墟傳達給她一種莊重而神秘的感覺,甲骨文帶給她的更是深入靈魂的震撼,而這些體驗都是無法從教材上印刷的圖文中感受到的。回來之后,她又去圖書館查了一些相關資料,對于殷墟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她自己說她現在對殷商文化的認識相對來說是枝繁葉茂了。一次殷墟之行,促動這個學生經歷了一次從形象到抽象的探索和思考,無疑會提升她的理論深度,會加深她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而且這種基于自己努力得來的認識必定會非常深刻,甚至會久存于生命。如果條件有限,定期地邀請一些專家學者給學生們做講座和報告也非常好。
其次,讓美術史論教學在生活中得到滋養和充實。
關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大家都已諳熟于心,但長期以來理論與實踐與生活脫節的現象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理論就應該關在教室里,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就意味著課程的圓滿結束,學生考試及格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能應用到生活中去的似乎也只有美術實踐技能了,至于史論與生活的聯系似乎沒有人肯費腦筋思考。所以,這也是導致美術史論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再者,“生活是與需要、愿望、情感和體驗相聯系的”,美術史論里不僅包含著這些生活化的感性特質,而且還具有把這些感性特質進行提煉加工得到的理性結果,所以它與生活的聯系不言而喻。況且無論是藝術家還是他所創造的美術作品,都是植根于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的,脫離開生活也就無法解讀其背后的意義了。而學生,也是生活中的一個生命個體,他身邊許多具體的人和事都具有相當的教育價值,都能使他在美術史論的學習中掌握話語權。《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如下的目標要求:“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地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所有這些,都說明一個問題:在美術史論教學中,生活絕對不能成為缺席者。讓美術史論教學深入生活,是生活的需要,是美術史論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發展的必要。因為“生活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在校內外的生活是學好藝術的豐富資源;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地走進現實生活、了解具體的人;了解生活是與需要、愿望、情感和體驗相聯系的,所以教育必須建基于學生的生活,關照學生的生活,當然也意味著關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現的人的存在,使人得以完整地發展。”總之開發美術教學環境資源不必據于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如果教師覺得環境資源能與美術史論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并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增強教學效果,不妨一試。開發校外美術教學環境資源并不意味著顛覆甚至摒棄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促使二者互動互補,構建形式多樣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教學語言”,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