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美術教育是通過對美術的敏銳感知,激勵學生非凡的創作靈感,不斷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使他們成為博學、靈活、塑造性很強的人。綜合性美術教育是在加強學生美感的前提下,通過經典作品和學生作品體現的生活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互生互補的關系,在師生互動中,師生積極參與,形成多學科、多要素、多類型的人之間的生態關系。美術不再是一門狹隘的專業課,教師已自覺不自覺的在倡導、遵循并應用美術融合其他學科,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筆者認為,美術教學實踐可從如下幾方面予以注意。
一、美術教學中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和滲透
美術與其它各學科是有機融合、相互滲透的。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美術興趣、愛好、美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創新、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為直接目的的一種全面的、整體性的藝術教育。它不同于其他專業化的學科教學,也不同于藝術院校的藝術教學,它在教學內容上應該突出綜合性和豐富性的特點。
美術與音樂的有機融合。音樂與美術學科同被正式列為藝術課程。實踐證明,美術與音樂融合,可以達到圖音并茂,聲色俱全的立體效果。美術教學時,可以設計繪畫配上一段“畫外音”,使學生對靜止的畫面產生動態的感覺,美術與音樂有機結合,更好地拓展美術審美空間,增強美術趣味,培養學生的美術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比如,筆者在執教人教版普通高中繪畫《繪畫的色彩》時,為了讓學生明白紅、橙、黃是暖色,藍、綠、紫是冷色,用音樂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播放《藍色的多瑙河》小段,讓學生想象,體會冷色的組成;播放《豐收》讓學生想象畫面,體會暖色的組成。另外,提倡美術融合音樂教學,并不是說美術課就必須與音樂聯系在一起,而是指在必要操作的情況下才有機地滲透?;羲孤_信:“美術教學也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融合為一體。”美術課適當引入音樂,在欣賞與創作活動中提供聽覺的信息,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陶冶學生的情操,反之,一味地不分需要與否,堂堂放音樂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其情緒,長期濫用音樂會造成一種學生的厭煩心理。
美術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既可以減少因學科分類而導致的知識分裂,使學生獲得整體的連貫的知識體系,又可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突出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特色。
美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內容拼湊在一起,而是指使分化了的知識體系形成有機的聯系,成為整體。教學中可以借助不同的形式表達相同的情感和內容。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根據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把美術教學與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等結合起來,通過“看文作圖、古詩配畫”等形式把美術與語文巧妙聯系,通過美術欣賞活動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把美術教學與自然科學聯系起來,使美術課海納百川吸收其他學科的內容,使學科內容相互滲透、相互轉換,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與行為。
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體驗中提高審美能力
新時期的美術課程,提倡符合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教學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方式,有著輕松活潑的師生活動和活躍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的參與和發展。
設置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在美術課堂教學。美術教學是最能體現活動的主體性。美術教學本質上要求主體要全身心地參與和投入,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否則,美術與各學科融合都難以順利進行。美術教學僅憑教師的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體驗,僅是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更無法談到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創作。只有當學生參與到美術課堂活動中,主動地探索、領悟、體驗時,對美術“雙基”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對美術的欣賞與創作才會成為可能。精心設計各種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嗅、觸覺等感官,使其相互勾通,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參與、欣賞與創造的意識和興趣。筆者在校園優質課大賽上執教人教版普通高中繪畫《賞心悅目美化生活———裝飾畫》時,引導學生收集廢舊材料,聯系實際生活,合理選用材料,巧妙的加工和再創造材料本身的特征———形狀、色彩、肌理等,創作出富有新意的各種各樣的裝飾畫,這就是一種以學生親自參與,以經驗生活為核心的實踐。在新課程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情境越是新穎,學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學生感覺就會更加敏銳、強烈。在普通高中教材繪畫《繪畫的色彩》教學中,我先出示法國繪畫大師莫奈的《日出印象》作品,讓學生欣賞后展開討論。為此,我提出兩個問題:你對作品有什么樣的感受?從色彩上談自己的體會?提出這兩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發現作品中所存在的客觀實際。討論中,有一位學生這樣說:“《日出印象》這幅作品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朦朧、平靜、曠達的感覺。從剛剛升起的太陽,到水面上的船只,再到岸邊的物體都在朦朧迷漫的朝霧中,在遠處,天和水融成了一片,仿佛所有的物體都在晨光和霧氣中融化了,反映了作者對日出時瞬間印象的感受。”也有的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色彩暗淡了些,不像日出等等。在討論時,我設法引導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作品做出各種解釋,創造活躍的討論氣氛,對學生各種見解采取寬容的態度,做出客觀評價,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通過熱烈的討論、引導,學生不僅欣賞了作品,也了解“什么是條件色的影響”,知道了“裝飾色彩”的用途。學生感受作品,自己閱讀作品,親自對作品做出解釋與評價,這才是親自參與探究型美術教學的關鍵。
美術課外活動可以有效地彌補課堂教學難以讓學生充分參與美術實踐活動的不足。美術課外活動能夠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供親身參與實踐的機會,并使學生在參與美術實踐過程中提高審美修養。所以筆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課外美術興趣小組和社會實踐公益活動,如以環保為主題的大地畫、校園文化建設為主題的壁畫等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以外的環境中捕捉有趣的生活浪花,讓美溢滿心中,凝結于畫中,在發揮主觀能動前提下又促進學生對美術與各學科融合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