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物理教學論文
1、要激勵學生進行猜想
在傳統的課堂學習中,學生往往是處于被動地位的,一般都是以接受式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需要做的只是認真聽課,這樣的學習方式根本不可能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他們的好奇心會受到極大的壓制,想象空間也會遭受巨大的擠壓.在這樣情況之下,學生常常不敢猜,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教育已經讓他們養成了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的學習態度,同時另一方面他們也怕猜錯被同學嘲笑或者指責.在這種情況之下,就需要教師進行合適的解釋了,不論他們猜想的是否準確,教師都要持有鼓勵的態度,并且努力引導學生進行猜想正確性的驗證.培養學生猜想的能力要從最簡單的問題著手.比如在講解壓力的作用效果的時候,壓力的大小會對壓力的效果產生影響這點事很容易猜想的,也是比較簡單的;在講解到自制溫度計的時候,將玻璃瓶放入到熱水中之前,不妨花一點時間引導學生進行猜想,玻璃管中的水柱會如何變化,學生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很容易猜到,問題也比較簡單,但是這一猜想的環節卻是不能省的.在這簡單的猜想過程中,學生在無意識中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未知的現象進行了合理的猜想,這是科學探究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從細微之處逐步地刻意培養學生養成積極思維的習慣,學生才會形成積極猜想,敢于猜想的行動,并且才能逐步地養成良好的物理學習方法.
2、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猜想方法
猜想并不是指胡思亂想,猜想必須要在現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上才能進行的,在整個探索過程中要重視解釋此種猜想形成的過程.盡管猜想很難成為最終正確的科學結論,但是猜想對于結論的合理總結總是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同時猜想還需要科學的事實作為問題的輔助.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設計過程中,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調動學生各方面的知識,根據生活經驗、感性認識或者趣味物理想象等制造合適的猜想情景,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學生對問題的猜想能夠進一步轉化成設計實驗、檢驗猜想的動手.猜想一旦獲得的實驗數據的支持,就可能考慮最終形成科學結論了.在高中物理教學大綱中,對于科學探究能力中的假設和猜想提出了如下的基本要求:嘗試依照已有的知識或者經驗對問題的具體成因提出合理的猜想,然后根據猜想設計相關探究問題的實驗方案,并且能夠對實驗的結果有一定的假設或者推測.在這里的猜想主要是依靠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知識進行的,這就是說學生進行猜想是沒有充足的理論依據的,因此邏輯嚴密性可能不高,這種憑借直接思維進行的猜想不應該被否定,還是應該鼓勵學生勇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平常的物理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猜想能力.
2.1利用日常經驗或者事實進行猜想
操作流程:提出問題→調動已有經驗→提出假設和猜想已有的經驗指的是累積在大腦中的實驗觀察或者生活嘗試,根據這些知識來作出合理的猜想,這是科學探究中非常具有創造性的一環.例1平面鏡成像,像的位置和大小同實際物體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了,在生活中,學生都用過鏡子,并且一定會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當人離鏡子越近是,像離鏡子也越近,反之離得越遠,像離鏡子也越遠.相對于一面面積較小的鏡子來說,人離鏡子越遠的時候,就能夠得到人的半身像,設置可以得到全身像,當人離鏡子越來越近的時候,鏡子中的像可能就只有人的頭那樣的大小了.學生進而可能進行這樣的猜想:物離鏡子遠的時候成像也小,近的時候成像也大,物和像距離鏡子的距離是相等的.在完成這次猜想之后,教師就可以順利地鼓勵學生進行實驗驗證結論的準確性.
2.2直覺和經驗相結合進行猜想
操作流程:理解問題→獲得經驗→加入直覺→提出猜想這里的經驗是指日常生活中已經有的,或者學生已經掌握的實驗現象或者實驗原理.所謂的加入直覺,指的是根據上述得到的經驗,憑借自己非邏輯性思維,對問題的解釋提出自己直接感悟到的某些東西,然后依據直覺和經驗形成初步的猜想和假設.例2下面是探究“聲調同什么因素有關”的假設與猜想: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一起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長度相同的鋼尺放在桌面上,將一段伸出桌面,重復幾次,讓幾次實驗鋼尺伸出的長度不同,最后發現聲音的音調也不同.然后學生就可能會得到音調同發聲物體的振動速度有關,振動的越快,音調也就越高.這是運用直覺和經驗進行猜想的典型例子.鋼尺振動的實驗讓學生獲得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然后物體振動的快慢則是學生根據直覺思維提出的猜想.
2.3運用常見的物理方法進行
在高中物理中,常見的物理方法主要有:類比法、反證法、逆反原理法、數學推理法等,這些方法,高中階段最常用的就是類比法.操作流程:引入問題→回憶類似問題解法→將熟知問題同新問題類比→提出猜想.例3如圖1所示,將兩個燈泡串聯在電源上,則流過A、B、C三點的電流可能有什么關系?在引入問題過后,學生就會回憶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將問題情境同生活情境進行類比,然后做出合理的猜想.猜想1:A、B、C三個點的電流大小相等.將電流類比做水流,在水從A流到C的過程中,并沒有出現分叉,因此水流大小相同,即電流大小相等.猜想2:A、B、C三點的電流大小逐漸減小.將電流的流動同人走路聯系一起,路走的越長人就會感到越累,因此當電流剛到A點時其盡力充沛,電流則大,在經過燈泡后,勁頭小了許多,于是電流變小了.
作者:張志成 單位:江蘇省橫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