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教育論文
1明確培養目標、以“師范性”和“實用性”一體為特色
高專美術教育應以培養出“師范性”和“實用性”(職業性)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簡單地說,畢業后既可以當中小美術教師,也可以當美術類的實用人才。對于即將成為美術教師的師范專科生來說,了解目前我國基礎美術教育狀況和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他們的了解程度卻是令人擔憂的。究其根本,是高專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夠明確所致。理論上講,人人都知道高專美術教育是專門為基礎教育和小學校培養美術師資的,而事實上,高專美術教育的課程結構、教學方式、評價標準卻又無不效仿美術院校。導致學生從觀念上出現誤區,只注重美術技法的訓練,忽略從事教學實踐和美術社會實踐的能力。因此,改變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主的培養模式,凸現課程體系的師范特色和實用性,明確專業定位,是高專美術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某種意義上說,師范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其基礎知識的寬厚與否、視野的開闊與否以及創新思維的體現與否,較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學生對各類知識領域的了解程度和學科整體化的意識。教師是教學工作的具體實施者,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成敗。因而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素質,還應具備廣博的知識面,能從理論與實踐上通曉師范美術各門課程。要實現這一社會期望,要求今天的教師首先成為廣博學識的擁有者,而不僅是一名畫家。前幾年,由于提倡素質教育和缺乏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客觀現狀,導致我國教育界出現了師范熱,美術教育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局面。
全國的師院、師專所增加的美術教育專業可謂雨后春筍。不可否認,這也確實培養了一大批美術教師,然而近幾年,各師專都出現了就業難的問題。難點在于:(1)本科師范畢業生的不斷增多,致使美術教師隊伍趨于飽和狀態。(2)專科師范美術畢業生又不愿意到農村學校和貧困地區去當教師,所以出現就業難的現狀。這就迫使高專的美術教育要轉變教育觀念,修正培養目標,進行教育教學的“轉軌”。美術是人類文化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文化發展的文明的象征。在當代社會,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個領域,凡是人們視覺所能觸及的人造物都是有美術痕跡。因此,社會不僅需要科技人員,也需要城市規劃、建筑、環境、園林等設計師;服裝、家具、日用品設計等美術門類在我們生活中占很大的領域,需要大量的美術專門性人才。所以,高專的美術教育應該根據社會市場需求,靈活的轉變教育觀念;要以“立足師范,面向社會,突出多能”為指導思想,以社會需求為依據,確立以培養出集“師范性”和“實用性(職業性)”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
2高專美術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
高專傳統美術教學課程設置單一而狹窄,缺乏相應實踐課程,職業技能性課程不能很好地使學生應用于實踐。忽視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以及從事社會美術實踐活動的能力,課程設置使學生無法得到全面的學習教育和實踐鍛煉,他們僅對素描、油畫、中國畫學習情有獨鐘,而對兒童畫、版畫、雕塑、手工制作、工藝設計、電腦美術、美化環境、文藝宣傳等領域少有興趣,乃至成為盲區。這導致了畢業生雖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才能,但缺乏師范教育必備的素養和社會美術實踐意識。高專美術專業課程設置應與基礎美術教育和社會需求相適應,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和培養計劃。依據這一思路,在具體指導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內容時,應重點進行課程結構的調整,整合優化課程資源,突出模塊化、應用性和個性化的特點。新的課程模塊應分為三大類:必修課程模塊(包括公共必修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職業技能課程)、選修課程模塊(包括專業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和實踐課程模塊,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擴充應用課程、實踐課程、選修課程的比例,增加小型化、研究性、專題性課程,增強學生學習的選擇性。高專美術教育必須及時調整現有的不合理的課程結構,擴大課程設置范圍,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選修,改變學生單向思維方式,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我們在努力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的同時,應積極地面向基礎教育、面向社會需求,構建與之相對應的課程結構,增設相關實踐性、應用性強的課程,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專業技能,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
3以人為本,拓展教學內容
在以往的高專美術教育教學中,藝術實踐和技法課程比重過大,專業基礎理論課比重不足,從而導致美術教育的畢業生不能適應社會需求。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中小學的美術教學也進行了改革,那么培養中小學教師的院校的教學內容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應該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于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1)豐富專業基礎知識。美術教育的專業基礎知識應該包括:素描、色彩、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等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說不論是美術教師、畫家、設計家還是美術類的實用人才都必須掌握和了解的。高專美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應該充實設計基礎、手工制作、電腦美術、裝飾畫等課程。因為這些課程的學習,有利于我們的學生對工藝設計、室內設計、環藝設計、企業策劃等專業的發展打下基礎,也有利于增加我們學生的就業機會,做一個社會上急需的美術類實用人才。(2)發揮地域美術優勢,凝練專業特色。例如,西部甘肅,擁有得天獨厚的藝術遺產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美術,它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鮮明的區域特征,開發和繼承地域美術資源不僅可以為高專課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推動高專改革的順利開展,還有利于地域文化資源的宣傳和保護,帶動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在教學內容中增添馬家窯彩陶文化研究,隴中、隴東剪紙藝術以及民間手工藝品的研究與實踐等。
4改善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要對教學手段進行研究和應用,在美術教學中既有理論的傳授,又有實際的操作,其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復雜多樣。我們傳統的教學技術主要包括教師的講授、板書、展示美術作品,使用道具、標本、模型、教師示范和演示,學生動手練習和教師個別輔導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美術教學在遵循傳統教學的同時,應該采用電化教學媒體、技術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還應大膽采用高質量的國內外教材和最新科技教學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注重搜集各種形象的教學資料,包括有關美術各專業教學的資料圖片、幻燈片、畫冊、錄像帶、聲像光盤等,盡可能采用多媒體技術改革陳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便于對傳統教學手段和功能進行擴展、補充和加強。采用電化教學能夠有利于學生的觀察和欣賞,可以用來進行美術作品欣賞教學,或作為某一技法學習范畫或舉例分析,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創作。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并傳授如何制作課件,輔導學生學習高級軟件,如photoshop、3dmax等,以充實他們的專業技能,適應新時代的工作要求。
因此,高專美術教育應該盡快跟上時代步伐,確立素質教育的觀念,加強美術教育學科理論的研究,積極開發適合新世紀社會發展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這個特殊的生存發展關頭,我們應以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心,積極探索高專美術教育教學在新時期的轉型特點與規律,并力求以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努力,以開放的心態、多維的思考對轉型中的高專美術教育教學做出前瞻性的判斷和回應。
作者:何利兵 單位: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