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標下優化高中政治作業布置的策略
1.內容精練。首先,要注意政治課作業的“質”,作業需要結合課堂講授內容精心選擇,盡量兼顧作業的典型性、系統性和全面性。要結合高中學生的思維特點與接受特性,盡量選擇與他們的生活相關的問題。其次,科學地控制政治作業的“量”。政治作業一般沒有非常明確、唯一的答案,很多問題需要耐心思考探討。教師要精心挑選有代表性的問題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
2.講究多樣。傳統的高中政治作業多為筆答型作業,這樣單一的作業形式,學生容易厭煩而應付了事,甚至不做。政治作業形式要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布置基礎型作業、討論型作業、探究型作業、競賽型作業,甚至可以體現學生自我設計的作業。
3.因材施教。學生間存在差異,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體現出作業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如把同一類型作業設計為A、B、C三種難度,要求不同的問題,明確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的作業。這樣,后進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優秀生吃得好,使作業真正成為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助推器。
4.注重研究性。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能夠從自身特長出發,主動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的過程,富有個性地發表見解,以利于培養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如在教學“公民的儲蓄存款”這一內容時,我布置一道作業,讓學生咨詢家長,了解最近10年來家庭存款變化的情況,并請學生互相交流討論,探尋10年來家庭存款增長的原因。這些生活化的研究性作業,不僅能夠引領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中,而且能夠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所學經濟、政治、文化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構建新課標下高中政治作業完成的優化策略
傳統的政治作業老師今天布置,學生課外完成,明天上交,老師再改再講評。新課標下要對此進行配套優化。
1.文字作業和實踐作業相結合。把文字作業和實踐操作類作業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社會調查、小記者采訪等。
2.必做作業和自選作業相結合。布置作業時可以把必做作業和自選相結合,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從而張揚個性,體驗成功的喜悅。
3.個人作業和集體作業相結合。高中政治綜合性比較強,有些作業由學生個人完成難度較大。教師可以布置個人和集體相結合的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個人的特長,通過小組分工和合作完成,從而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高組織、協調、分工、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構建新課標下高中政治作業批改的優化策略
1.面批面改。很多學生在完成作業前根本沒弄清題意就思考,遇到問題沒有找老師咨詢或跟同學交流,只為完成任務而作答;老師批改后沒有進行有效修改、整理甚至反思,反饋到考試中,學習成績還是“濤聲依舊”。因此,對作業進行適時的“面批面改”,能有效指導學生積極反思主動糾錯、找出原因進而對癥下藥,從而使作業批改真正發揮應有的功效。
2.以人為本。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應成為高中政治課作業批改的主要目的之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在批改過程中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體發展階段與接受特點,允許學生表達不同的意見和觀點。
3.多元化標準。批改內容多元化。既要重視“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又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批改方式多樣化。教師批改與學生批改相結合;批評性與激勵性相結合;統一批改與單獨批改相結合;結論與過程相結合;即時批改與延時批改相結合;單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批改主體互動。除教師批改外,還可組織學生自批、組批、討論。這樣能夠避免將被評者簡單片面地劃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
四、構建新課標下高中政治作業評價的優化策略
高中政治作業不是以簡單的對或錯就可以評價的。根據新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要求,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個體的進步,開發潛能;強調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開發教師要轉變評價理念和評價方法,實施多形式的作業評價策略。
1.作業展評。有些作業教師不作評價,以展出的形式代替評價。
2.學生評價。有些作業讓學生自評或互評、組內評價或跨組評價,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讓學生在評價中發現他人的優點,找出自己的不足,從而取長補短。
3.競賽式評價。老師可以組織政治作業小競賽,請部分學生、學生家長和老師做評委,以競賽方式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
五、總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主戰場,課后作業是不容忽視的環節。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以全新的理念關注教與學。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優化高中政治作業,真正發揮作業的補充作用,從而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
作者:林秀賢 單位: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