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
中學化學實驗課程檢驗的是中學生對于化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及動手操作能力,是新課改下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在掌握基本化學實驗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大膽嘗試動手操作,通過實驗的過程檢驗化學理論知識,從而解答化學疑難問題,并舉一反三,領悟透徹。但是由于化學理論知識的抽象性及化學課程實驗的復雜性,學生往往難以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快速結合書本理論知識有效地參與實驗檢驗,容易在這一過程中衍生出許多疑難點。例如,“乙醛為何能使溴水褪色?其中發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和變化?”對于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生會感到棘手。對于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化學現象,化學教師通常情況下是這樣向學生講解的:碳氧及碳碳雙鍵相似但也有不同,C=C能與Br2加成,而C=O卻不能與Br2加成,溴水是一種強氧化劑,能將乙醛氧化從而形成乙酸,所以乙醛能使溴水產生褪色反應,即氧化反應。通過一系列乙醛與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的對比實驗,即可較圓滿地向學生解釋乙醛使溴水褪色的本質是氧化反應。此外,證明檢驗乙烯的最佳試劑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而不是溴水。如此一來,學生對于之前的疑問就豁然開朗了,并且還能觸發學習新的化學知識點的興趣。
二、化學思維拓展教育改革初探
化學思維的拓展對中學生在化學課程學習中的意義比較大。例如,“氮族元素”一章是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學習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這部分內容產生的疑問較多。為便于學生掌握,筆者對教學過程中學生所產生的疑難問題(如“氮氣有關疑難點分析”)及“氨氣和氨水有關疑難點分析”進行了較為系統地歸納和分析講解。學生在學習到這一章節內容時,往往會產生疑問:N比P元素的非金屬性強,為什么氮氣卻反而比白磷活潑性弱?針對這一類疑問,根據元素周期律可知,氮元素的非金屬性比磷元素強。而物質的活潑性與其分子內的化學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氮分子內存在的是N≡N三鍵,而白磷分子內存在的是P-P單鍵,氮分子內共價鍵的鍵能較大,不易斷裂,故N2穩定;白磷分子內共價鍵的鍵能較小,易斷裂,故白磷分子較活潑。此外,學生容易提及的疑問點還有:為什么氨氣極易溶解于水?對這樣的問題,筆者給出的解答是:因為氨分子與水分子很容易通過氫鍵結合形成NH3•H2O,且H2O和NH3都是極性分子,根據相似相溶原理,由極性分子組成的溶質NH3易溶于由極性分子H2O組成的溶劑,所以氨氣極易溶解于水。在倡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同時,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踴躍表達個人見解,教師再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講解,為學生釋疑解惑,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
三、結束語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在中學化學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引導下,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立足于學生的自主地位,盡可能順應學生的思維,進行化學問題的釋疑和解惑,讓學生形成自主判斷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態度。當下社會,教育已成為世界文明發展的堅實基礎,這一理念也正逐漸被全社會所廣泛認同。教育關注的是人,人的素質決定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和速度。素質教育的提出并不僅僅是口號,更是時發表展的要求。對于新課改下的中學化學教學改革,我們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任重而道遠。
作者:段洪偉 單位:玉溪師范學院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