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弊端
1.1體育教師對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認識不夠
我國實施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改革時間短,觀念和體制都還不成熟,而且一些教師由于傳統的體育教學思想根深蒂固,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改過來,在面對新課標的體育教學上還存在排斥心理,并且新課程在具體的實施中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如:學校的體育設備等。
1.2忽視技能與體能的時效性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身體情況,符合學生的生長發育特點。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沒有規劃學生動作,也不注重技能的掌握,只是一味要求學生多活動,這樣容易使運動量超過學生的身體承受負荷,不利于學生的健康。在一些技術技能教學中,也是以學生自己摸索為主,學生掌握技能時間長,而且還容易進入誤區。教師對新課程教育理解有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主體教學和快樂教學,而缺乏對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技能的灌輸。
1.3教學設備匱乏
學校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度不夠,這就直接導致了學校對體育設施的經費投入有限。學校的設施不能及時的得到補充,對于破損器材也不能及時的維修,設施的缺乏和器材質量差,都減少了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激情,同時也影響了教師更好的教學,限制了新課程體育教學的實施。
2、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
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加強體育鍛煉,有利于身體健康素質的培養。學習積極的開展新課程下的體育教學,加強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技術技能,提高自身素質。
2.1新課程標準下實施體育教學要轉變自身觀念
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學的推廣以及《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體育教師在許多方面進行轉變。體育教師是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學的實施者,教師的思想直接的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所以,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貫徹落實新課程下的教育;其次教師要端正自己的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教師從旁作的指導,規范學生動作行為;最后,教師要明確教學的實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
2.2改變教學方法,實現分層次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體育新課程改革以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必須遵守學生的認識規律,適應學生的心理需求,要重視和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學習習慣等。因此,體育教師必須立足于實際,分層分類推進。逐步養成善思、勤問、好學的良好習慣,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實踐中,分層教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模式。分層教學是教師根據同一教學班的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相應的教學要求、內容和方法,進行有針對的教學指導。其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從而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優的發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悅。
2.3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體育課本身就是一個玩和放松的課程,如果突然改變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完成體育教學內容,學生會產生逆反的心理。所以在新課程下的體育教學要保留傳統教學中的輕松、寬松、自由的環境,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了解更多體育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動作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使學生明白體育鍛煉對他們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成長情況,肯定優生鼓勵差生,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有組織的進行體育比賽,讓他們了解到體育的“好玩”。
2.4設計靈活的組織形式,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改后,體育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例如,在上課的開始階段,教師根據上課的內容性質給學生布置準備活動的目的要求,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自我設計活動的方法、模式,教師參與建議、引導和最后評價。這樣給每個學生發揮自我的空間,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在課程的基本部分,以排球發球為例,教師先示范,交發表球的要求后給學生設置問題,如怎樣發好球,拋球后怎么擊球,擊球的什么部位,讓學生自主練習,并在練習中自我總結發球技術。這樣既提高學生練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實踐中得以發展。
2.5培養學生特長,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中學時期正是學生身體發育時期,把握好這個時期的鍛煉,為中學學生身體打下良好的基礎。中學體育教學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自身的優勢,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特長,這樣有利于他們將來在培養中,找準適合的方向,學會自主學習和鍛煉,從而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3、結語
面對體育教育的改革,體育教師自身要正確領悟到這是新時期的嚴峻挑戰,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用發展的觀點來變革自己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提高培養教育人才的質量,努力成為“復合型”的體育教師,以此來實現中學體育教學的改革。
作者:鄒東敏 單位:江蘇常熟市辛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