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歷史教學論文
一、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1.要為學生創造"疑問"歷史的條件
北宋張載有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意思是說,做學問要善于疑問,善于提出問題。比如在教學《動蕩的中東地區》時,通過圖表把四次中東戰爭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等信息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中東地區局勢的特點———二戰以來戰火最頻繁的地區。有的同學有疑而問:"老師,為什么中東地區會成為二戰以來戰火最頻繁的地區?為什么聯合國在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問題上要偏袒以色列?今天中東地區的局勢如何?"這樣既激發學生開動腦筋思考,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目的,同時又使歷史與現實拉近,達到以史為鑒的效果。
2.要為學生創造"講述"歷史的條件
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循循善誘,給同學們自由發言、自由思考的天地,鼓勵同學大膽講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哪怕可能不符合歷史,或者是自己的臆想,但只要是思考的結果,都應該給予機會。可以辨明講清真實的歷史,但一定要明確地肯定他們的思考方式。所以,我想,課堂上應該允許學生有問題、有看法,允許學生直接站起來發表,也就是要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自由的氛圍。
二、給學生自主學習優化的評價
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最佳手段是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評價。要使學生自信學習,很大程度要依賴于教師的評價。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反饋的重要途徑,它的作用并不限于只讓學生了解自己與目標要求的距離,還應該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堅定學習的自信心,交流師生的感情,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答錯了怎么處理?是鼓勵、引導、點撥,還是訓斥、否定。前者能使學生感到教師的態度誠懇、評論中肯,進而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動機,以良好的心態進入學習。后者則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挫傷學生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進步和成績,主要運用口頭表揚,有時運用點頭微笑等非語言方式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對于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不足,可用適當方式予以指出,引導學生改進,并明確努力的方向。
三、通過有效的訓練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
以往的歷史課,通常是教師上完一節課,學生能掌握本課出現的歷史概念、時間、事件的經過等,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其實不然,這只能說完成了歷史知識的傳授任務。即再認歷史,而沒有透過這些現象進行更深層的感悟和理解,學生不能從中吸收到精華,沒有達到歷史教學鑒往知來的目的。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創設一些開放性思考題,使學生從對歷史現象的學習上升到歷史本質的認識,使歷史為現實服務。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是目的論指導下的教學要求,它在確定好教學目標之后,要求用優化的教學過程來更好地完成培養的目標。所以,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方法很多,這需要廣大教師做教育的有心人,真正能夠靜下心來,結合實際,積極思考,勇于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吸取經驗。也許只有如此,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學才能逐漸走出傳統的束縛,真正意義上地實現新課程的宏偉目標。
作者:林璋 單位:福建省連江文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