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教師的高效教學是構建高中高效政治課堂的前提
1.轉變教學身份
構建高校政治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轉變教學活動“統治者”的身份,而是作為學習引導者和共同學習者的身份出現。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不同個性,不能胡亂以書面成績的優劣對學生進行分級。課堂教學中不能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方式來批判學生的行為活動。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觀念,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學生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教學合作關系。讓學生在一個舒適、愉悅的環境中學生,唯有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內在能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這是打造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2.轉變課堂觀
傳統形式上的高中政治課堂,學生扮演的是聽課、看客的局外者身份,教師扮演的是演講者,兩者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教師的教學方法低效甚至無效化,學生往往是一頭霧水的原地打轉。這種課堂教學方式,否定了學生的主體位置,弱化了對學生思維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存在著嚴重的思維惰性。要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變“講堂”為“學堂”。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采取啟發式、探討式、合作式教學,將課堂留給學生,教師進行相應的問題情境設置,鼓勵并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討學習,并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組織各隊代表輪流組織課堂教學。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做好問題設置、溝通交流、啟發指導、問題反饋、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成績考核、教學方法改進等一系列工作。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提升。
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
1.重塑學生的學習習慣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學活動高校開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長期以來,填鴨式的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導致學生養成了思維上的依賴性、懶惰性。遇到問題不善于思考、懶于思考、不會思考,這種現象的存在何以實現高效課堂?因此,教師必須有針對性指導學生的學習習慣,變消極為積極,讓學習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課堂教學中,合理的利用教材進行問題的發散和延伸,指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問題。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并結合自己所學進行驗證,以實現知識的消化與重組,從而加強學生的思維意識。教學中突出重點和難點知識教學,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檢驗政治課德育實效性最客觀的途徑。
2.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
學生因其先天資質、家庭背景、后天努力等差異性的存在,其對知識的接受快慢程度也各不相同。同樣,學生也會找到符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不同類型和風格,主要表現在:思維方式、記憶方法、自我評價、動機與情感等方面上的差異。教師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來統一對待學生,而是要細致的觀察并總結出每個學生的思維特質和個體優缺點,采用對癥下藥的區分教學法去指導并鼓勵學生獨特個性的發展,讓不同個體的優勢和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揮。
三、變革課堂教學方式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有效保障
1.教學結合生活實踐
政治教材內容本是源于生活,是生活實踐的結晶。新課改的教學標準要求強調學習聯系實踐,我們的高中政治教學,要充分的利用生活信息,做好政治理論與生活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從本質上理解周圍人和事物。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資源,將政治學科基礎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情境中,學生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到知識的價值。其次,課堂教學的開展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以此為出發點來指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教學找到課堂教學的切入點,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率。
2.優化教學結構設計
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具體指教學步驟上的合理性調整與適應性改進。以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為教學思想指導,來規劃教學目標和不同階段的教學計劃。對構成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因素,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設計出符合教學一般規律的組合方式和活動程序。課堂教學結構是否優化直接關系到學生課堂的積極性以及教學目標能否完成。課堂教學結構優化設計實現三個目標:思路清晰,結構嚴密;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要有較強的操作性。
作者:張嘉慧 單位: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
第二篇
一、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在教學中平鋪直敘多,創設情境少
由于受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很多政治教師在上課時仍是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本中尋求答案,然后再機械的背誦相關知識點。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就忽視了情境創設的作用,沒有很好的利用我們身邊的例子,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將枯燥的問題淺顯化,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感悟。
(二)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重形式,輕內容
目前,國內的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教師也在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但是由于部分老師經驗較少,在進行教育教學工作中,沒有深刻理解課程改革的精髓,在教學中過于重視教學形式的創新,而忽視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高中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會采用探究式的教育教學方式,利用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比較靈活的教學方式。本來這樣的教育教學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程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然而由于他們過于重視教育教學的形式,而忽視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因此可能會使得學生經過一節課的學習,沒有收獲到足夠多的相關知識,這也就沒能發揮出探究式學習的優勢。
二、促進高中政治教學的對策
(一)與生活實際結合,突出內容的時代性
新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教師要繼承傳統教育的優點,還要求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加強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在理論化的基礎上扎實推進教學創新。教師不僅要重視教材的研究,把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且要對教材二次開發,及時給學生補充黨和國家重大方針、路線、政策等相關內容,及時更新教材中已過時的數據、圖表等。例如,教師在講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專題時,可以引用時下較新的材料,"想吃果凍了,舔一下皮鞋,想喝老酸奶了,舔一下皮鞋,感冒要吃藥了,還是舔一下皮鞋。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壓得成膠囊。2012,皮鞋很忙。"這是2012年網上熱傳的一個段子。教師可以次熱點事件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市場經濟學角度來分析此現象的產生原因以及治理的對策。
(二)認真挑選資源,逐步推行探究式學習
在高中政治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應選擇一個好的探究性問題,這對提高學生的整體探究能力以及思維發散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教師在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留意有益于教學的探究性資源。政治課程是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來分析身邊的事例,這樣不僅可以發揮探究式學習的優勢,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做到學以致用。
(三)構建知識框架,突出政治課程的系統性
高中政治知識點看似零散,實則有著內在聯系,即,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有著邏輯上的緊密性和構造上的嚴密性,每一章節之間是鏈環式相扣合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知識與知識之間、教材內容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師應將相似的知識點或相似的問題集合在一起,將知識完整而又系統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提高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層次。
三、總結
總而言之:由于新課程改革仍處于探索階段,教師對"新課標"中倡導的新理念、新教法的理解與把握還不是很到位,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但是,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技能,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與思考,以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做一名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實踐者與收獲者。
作者:徐雙平 單位:重慶市開縣實驗中學
第三篇
一、“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
(一)教學目標異構———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出發點
教學目標是“同課異構”教學實施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握著整個教學過程的導向。擬定最優教學目標是實現“同課異構”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前提。如本校參加“同課異構”的兩位教師,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結構,對高一《經濟生活》所選定的內容《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教學目標界定進行了非常個性化地處理。趙亞夫教授曾說:“教學目標的作用,對教師而言,如同打靶時槍上的準星,要把得住、瞄得準、三點(眼睛、準星、靶心)一線且不能馬虎。”不難看出,兩位教師的教學方案在教學目標確定上都注重三維目標但又頗具個性,尤其是教學的“學以致用”和能力的培養。方案一注重學生自身問題的解決;方案二則把教學目標的確定上升到國家層面。所以,異構教學目標,使兩位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指導學生的教學,以及指導學習結果的測量和評價(即導學、導教和導評)方面,產生了不同凡響的效果。
(二)教材處理異構———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關鍵點
在“同課異構”活動中,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做出相應的變化,挖掘自己的潛能,符合“知、情、意、行”的立體教學目標;“注重互動”,讓學生的自主發揮有較大的空間,更加注重理論在實踐上的應用;加強對教材的研究,異構教材就成為了“同課異構”活動的關鍵點。《又好又快科學發展》教材理論闡述總共兩大塊,其余為閱讀材料、專家的點評以及相關鏈接材料。此框題具有清晰的條理,從專家點評導出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接著以相關科研結論介紹科學發展觀,最后進一步闡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舉措。這種教材編排極大程度符合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規律,而且最后的措施又將本課內容收于“行”的要求,符合“知、情、意、行”的立體教學目標。兩位教師在引入時采取了同一個案例———浙江經視新聞《經濟發展不能犧牲環保》,但是方案一在處理中更顯靈活機動,角色由政協委員換成了學生。此種處理,輕松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拉近了學生與課堂的距離,而方案二對材料的處理則較循規蹈矩。不難看出在整個教材處理上,方案一的形式多樣,說理與活動相間,互相彰顯,先行后知情意,對整個教材的整理與挖掘比較透徹,學生在輕松聽講的同時不知不覺就接受了知識。相反,方案二的整個處理比較囿于教材,活動的開展也比較單一,結論的得出也強調說理,但其更加注重知識目標的實現,屬于典型的知情意行。“異構”教材,可以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幫助學生層層推進理解,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異構”教材,更是教師修養的呈現。
(三)教學方法異構———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條件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差異和教師自身特點的不同,必然要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因此,我們常說“因文而異”、“教無定法”……。然而就一堂課或某一問題的解決而言,在眾多的方式方法中必然存在著一兩種更好的方法。“同課異構”的作用之一就是通過對課堂教學過程的研究,在預測、實踐和比較中鑒別多種方式方法的優劣,從而找出最佳的教學模式,以指導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在“同課異構”教學實踐中,通過比較,就可以發現,兩位教師不約而同采取了活動課的形式。方案一主要是采用走進情景———暢所欲言———全班交流———心靈震撼的方式,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在活動中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用另一活動引出又一活動,達到活動促進理解,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方案二則采用明確意圖———抓住關鍵———啟發誘導———順水推舟的方式,是活動———結論———實踐———結論,將知識靈活化為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感悟理論,又運用理論指導實踐。他們的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個體與集體,動手與動腦交叉進行,教師又加以適時適當地點撥,使得整個課堂一切水到渠成。可見,“異構”教學方法,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注重師生互動,從而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智”,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四)課堂生成異構———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歸宿
課堂生成是指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隨著學情的變化,師生應對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點線、教學方法的適當調整以及在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教學機智和合理調控,產生有價值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學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師精當的點撥或講解,這些資源的出現和適時運用,使課堂閃光產生質變,使學生頓悟,從而在知識、能力或方法上實現自我建構,讓課堂呈現有生命力的別樣的精彩。《又好又快科學發展》本身內容不多,但是概念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情感價值目標、能力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知識目標。如何將抽象的、陌生的概念進行轉化,幻化為學生的行為既是教學難點也是教學重點。李老師在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應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過程中,突然發現聽課的老師已經遠遠超過極限,此種情況已經影響小組討論及課堂內容的生成。李老師馬上轉變策略,前后兩組學生站起來,面對面進行討論交流,一下子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對于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五條舉措的生成,呈現“山重水復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場景。所以她的課堂生成時刻帶有動感的元素。而王老師則是耐心善待課堂生成,做了充分的各種預設,特別注重結尾。一堂課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好的開頭具有先聲奪人、啟發誘導的功能,而精妙的結尾則具有耐人尋味,言雖盡而意無窮的作用。王老師假設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讓學生咀嚼、回味和反思,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認識能力,使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達到了知識的升華。這也恰好印證了古人所說的:“起句如爆竹,驟響余徹;結句如撞鐘,清音有余。”因此,課堂猶如戰場,瞬息萬變。流變狀態的課堂時刻挑戰著教師的教育智慧。“同課異構”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和教學機智,善待學生的提問和看法等。教學目標異構、教材處理異構、教學方法異構和課堂生成異構,這四方面的“異構”,使兩位教師最后都呈現出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方案一彰顯了教師深厚的專業功底、系統的學科素養和具有親和力的教態,教師的個人魅力使課堂大放異彩;方案二呈現了教師親切的語言、娓娓道來的教學風格,縮小拉進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課堂教學親切、自然、流暢。
二、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模式高效生成的原則
基于教學實踐,在“同課異構”教學模式這個平臺中,本校教師面對面交流互動,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交流彼此間的經驗,探討彼此間的教學藝術,共享彼此間成功的喜悅。多維的角度、迥異的風格和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華,這種多層面和全方位的合作、探討,整體上提升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高了課堂的整體效益。但為什么推而廣之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教學效果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要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模式高效生成應把握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圍繞目標,忌過度求“異”
“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確實要求教師能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呈現“異”,但又不能脫離“同”。因為“同”是起點,是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的目標,無論教學過程如何求“異”,但最后必須殊途“同歸”。所以,教師要基于“同”的起點來構“異”,使自身的教學帶有個性的同時,又不偏離教學目標。然而,一些教師卻在“同課異構”教學活動中卻忽視了這一點,純粹為了“異構”而“異構”,沒有以教學目標為引領,而是以自我為中心。這種“異構”的目的僅是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表演“光彩奪目”,結果是一味脫離目標地追求新意,一味無限拓展教材、一味無度挖掘文本。在一次三校公開課上《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位年輕教師為了展示自己與別校教師的差異,剖析釣魚島問題時,看法過于偏激化,帶上了濃厚的個人色彩,致使整堂政治課變成了控訴課。
(二)注重特色,忌輕“異”求“同”
“同課異構”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教師們交流彼此經驗,分享成功喜悅。例如,本校三個年級,以備課組為單位,每周進行一次集體備課活動。確定主題后采用一人為主,多人參與的方式,彼此分享,充分發揮老教師的統領以及邏輯嚴密的作用和新教師的特長性,如擅長多媒體,語言組織力強,并帶有鼓動性等。然而遺憾的是,有一些學校組織“同課異構”的活動,目的并不是為了加強交流,分享經驗,而是通過集中聽課來辨別課與課之間的高下優劣,進而評選出一種“示范課”、“最優課”,并將這種“示范課”、“最優課”推而廣之,致使其他經驗幾乎被全盤拋棄。表面上,通過“同課異構”活動來展現不同教師的風采,但最終卻是為了構建出一堂“標準課”,讓其他教師執行。這種輕“異”求“同”的“同課同構”教學模式,顯然很難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也抹殺了教師之間的不同特色和風格,違背了“同課異構”教學策略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蘊涵的積極意義。
(三)關注學情,忌“標新立異”
“同課異構”教學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嚴格遵循教學目標要求,做好充分的學情分析之后再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以達到以“學”定教,因“學”而異,順“學”而為的目的。比如在區高二年級,由于文理分層,打破了傳統的考試模式,采用合格考和選拔考。在高三年級,突出選拔性考試。然而,有些教師在“異構”中往往忽視對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與把握,教學過程不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生活經驗出發,不從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來選擇教學策略,而只是一味追求“新”、“異”。“同課異構”教學模式,要緊扣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生活邏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把抽象理論生活化,進而使知識變得生動易學,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自覺獲取知識和主動參與的過程。例如在2011年浙江省優質課上,觀摩了來自全省各校總共十二節課,每一節課都蘊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生活化、“以學生發展為本”。在親和的生活味課堂中,師生品味國家財政,品味濃濃的價值觀。其中來自杭州的張佳老師,在課堂中與學生一起領略寧波的“港通天下,書藏古今”,生活氣息濃厚,讓學生感覺十分親切;又如來自嘉興的王曉娜老師,在與學生探究如何獻愛心的話題中一起體味價值和價值觀;再如來自義烏的陳崢嶸老師,與學生暢談父親心中的英雄、自己心中的英雄,進而引導學生談自己心中最有價值的人,最后引出價值觀的相關知識點,同樣蘊含濃濃生活味,課堂親切自然。
三、“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構想
“同課異構”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首先明確“同課異構”的涵義及其構建模式,這樣,才能出現別樣的效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個教師都不可能是一切優點的全面的體現者,每一位教師都有他的優點,有別人所不具備的長處,能夠在精神生活的某一個領域里比別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現自己。”“課堂教學它是一門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可見,“同課異構”式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在異構中碰撞,在碰撞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達成,在達成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長。“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構想圖如圖1所示。在本校,教學組對“同課異構”的實施活動較為徹底,僅上半學期底,除《科學發展又好又快》之外,《國家財政》、《企業經營》、《社會發展的規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同課異構”。“同課異構”的基本流程或者活動整體性構筑如下:獨立鉆研,寫好教學預案→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實施教學,集中聽課→互動研討,總結提高→自我反思,撰寫教學反思→資源共享。從學校層面而言,要重視“同課異構”教學活動的開展,注重過程管理,負責行政引導,督促各組作好有關工作,促使教學組在活動中取得一定的實效。一是主備人通過“同課異構”教學模式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在實施過程中逼迫自己去研讀教材和課標,挖掘課程資源,認真落實和完成每一個環節的任務,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二是同年級同學科教師在“同課異構”教學活動中,要通過這一塊平臺不斷地激化全體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熱情,充分挖掘團隊作戰的優勢,讓全體教師在活動中受益。三是備課組的“同課異構”教學活動的教學課需讓同年級所有班級的學生適時參與,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享,讓每一個學生共享課堂改革的收獲。四是需讓教師和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碩果累累,在活動中,我們要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與促進教師專業素質成長的雙贏目標。
四、總結
路漫漫其修遠兮,筆者在對“同課異構”的實施策略模式探索上踏出了一步,把教學目標、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課堂生成相結合來考慮。當然,“同課異構”在具體的運用中更加靈活多變,“同課異構”的實施也沒有絕對固定的教學模式或策略。筆者僅是在廣大政治教師對“同課異構”創造性探索的基礎上,對其策略模式略作申說,對于采用什么形式才能更好發揮“同課異構”的功效,尚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碰撞、提高、共識。
作者:張小燕 單位:杭州市蕭山區第十一高級中學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