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語文論文
一、預習要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和全程性
預習,對于學生學習課程知識,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三年級的小學生,在幾年語文學習基礎之上,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技能,具備了預習自學的基礎。可是隨著文本內容的加深,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語句難理解、主題難把握等,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障礙,單憑課堂時間的滲透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文本的針對性:小學語文課程是一個整體、系統的知識體系,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小學階段我們要掌握哪些內容,語文學習要達到哪些目標,學生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學生在預習時才會有意識地向這些方面靠攏。同是文本,文體不同,題材不同,功能不一,設置預習任務時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注重揣摩品味詞句,有的注重積累文言實詞,有的注重把握說明方法。所以教師在設計預習作業時,不能模式化,要根據文本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學生的針對性:如何設置一定的行之有效的預習作業?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學生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在設計預習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著眼于最近發展區,放眼下一發展區。因此,設計預習作業要根據學生基礎不同的特點,設計一定的梯度。我在設計預習作業時,一般分三步走,首先是要求學生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一定數量的生字新詞,掃除閱讀中的字詞障礙;然后再讀課文,感知文章,即感知文章的結構、感知主旨、感知作者的觀點情感和態度;再次三讀課文,提出質疑或針對語言、內容、情感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在學習第五冊的課文《蒲公英》時,我針對課文特點,讓學生課前一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是聯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并用“親切”、“囑咐”各造一個句子,待學生呈上來一行行富有個性的句子時,我知道達到了預習的目的。有了這三步,再根據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把學生分成三部分,即基礎非常薄弱的、基礎一般的、能力好的,分層要求;這樣,能力高的學生有其發揮的空間,能力差的也不會因為遇到障礙較多,而打壓其閱讀的積極性。這樣,學生預習有了針對性,帶著問題深入文本,就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即使在預習中遇到了困難,努力鉆研而又不能解決,教師在課堂上再進行開導,學生就會迎刃而解,也就實現了語文閱讀的最優化價值。正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預習的效果得到優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習效率就會提高。
二、預習要求的一貫性、連貫性
學生在結合預習作業預習課文之后,教師要及時予以反饋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還存在哪些問題,從而結合教材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及時調整教學思路,生成自己的教學設計。同時還要運用激勵機制,好的予以表揚,敷衍的予以糾正,從而使這種正向的驅動力得以發展,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師生在長期的共同學習實踐中不斷養成的。如果教師的指導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生的預習激情就會疲軟,預習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師在有效指導學生預習過程中,預習的思路及方法要有延續性,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實踐中品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欣賞、理解、評價文本,學會主動學習。我在兩年的預習教學實踐中,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預習本,把自己的預習情況記錄在本上,及時收上來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并多和他們進行溝通,這樣就有效防止了學生預習的惰性,化壓力為動力,讓“師生在課后的反思溝通中共同成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高。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掃除基本的閱讀障礙,提出自己的探究,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感受,會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也使學生主動地聽課,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孫玉俠 單位:遼寧省喀左縣坤都營子中心小學